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13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分裂统一581年,隋朝建立,定都长安。585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隋朝建立与统一隋文帝(581~604年在位)建立者:杨坚建立时间:定都:统一时间:581年长安589年隋朝统一时疆域图隋隋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隋文帝的统治措施: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制和度量衡制度。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先进的储粮技术含嘉仓遗址160号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二、开通大运河民谣运水河,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千里江山一旦丢隋炀帝真的是为了看绮丽的琼花而开凿两千多里的大运河吗?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所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1.目的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课本,说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二、开通大运河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政治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经济目的:搜刮江南财富;军事目的: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个人目的:贪恋江都美景。一言以蔽之: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概况:公元605年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河。隋炀帝(604~618年在位)大运河之“一条二长三点四段五河”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二长:长2000多千米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水,长江,江南河4.大运河作用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第一,它对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着巩固的作用。通过大运河,江南和关东的财富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维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第二、它有力促进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开成后,中国南北增添了一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第三,它促进沿岸经济、文化的繁荣。运河的通航,不但使周围广大地区的农田得到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大大剌激了沿岩不少市镇的迅速兴起,形成繁华的商业和文化城市。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思考1、隋文帝在为20多年里,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2.大运河开凿的影响隋炀帝巡游江都时的龙舟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龙舟模型积极影响:①沟通了南北交通,维护了国家统治;②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③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④至今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消极影响:①为此工程而征调大量民夫,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关于我们古代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削弱,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根据材料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影响(1)在九品中正制下,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隋文帝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科举制诞生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1.科举制度的建立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来第一场是贴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填空。主考官从诸子经书中选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个字贴盖住,让考生读出被贴的字是哪几个,其用意不过是考考生的背功,测试一下考生对经书的熟练程度。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这一场极为重要。(唐诗)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13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32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3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