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听歌猜“词”——王菲《但愿人长久》____苏轼《水调歌头》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2、能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字音寝藻荇 与柏qǐnzǎoxìngyǔbǎi1.读一读2.品一品3.添一添4.悟一悟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读一读(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问题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读一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问题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一、读一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成果展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将要门高兴的样子走动照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月光从门照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成果展示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游乐考虑,想到……的人(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成果展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院子里睡,睡觉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成果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形容水的澄澈交叉错杂纵横原来是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成果展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1、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月色的语句请同学们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下这句话。2、展开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月下的美景。二、品一品1、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月色的语句。请同学们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下这句话。三、品一品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展开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月下的美景。三、品一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提示:a.给你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b.可以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像一个婀娜的少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啊!抛砖引玉三、添一添,品意境: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哪句好?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四、悟一悟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他们的心境如何呢?1.请画出相关语句。2。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的理解。五、悟一悟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他们的心境如何呢?1.请画出相关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2.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B.闲情雅致。可以有时间赏月,不用追名逐利。自豪。——赏月的欣喜。A。清闲。报国无门,有职无权。自嘲。——被贬的悲凉c.悠闲。漫步于月光世界的悠闲。这些实际上都是对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47    下一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