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4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3.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习重难点】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课前预习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2背景透视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3题目解说《记承天寺夜游》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遂()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2.填空题。《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3.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解衣欲睡欲:(2)欣然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遂:(4)盖竹柏影也盖:(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相与:(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7)念无与为乐者念:(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4.解释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堂探究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想法。5.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课后练习背诵课文,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做好摘录。参考答案1.suìqǐnzǎoxìngbǎijiěkōng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3.(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大概是(5)共同,一起(6)形容水的澄澈(7)考虑,想到(8)只是4.(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3)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课堂探究1.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描写③“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5.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4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3    下一篇: 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