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19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上下求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他就是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格的写照。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民最可贵的品质。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伟人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走近鲁迅先生,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感知(一)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咳(ké)嗽调羹(gēng)绞(jiǎo)肉筷(kuài)子疙(gē)瘩阖(hé)眼睛yōu(悠)然kǔn(捆)书草shuài(率)轻jié(捷)xīn(薪)金kāi(揩)桌子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1)安顿:安稳。(2)轻捷:动作轻快敏捷。(3)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4)悠然:悠闲的样子。(5)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3.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短篇小说《牛车上》等。感知课文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最少写出5个)答案:(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嘱咐坐车;(4)调侃玩笑;(5)读青年人的来信;(6)接待客人感染快乐;(7)工作通宵达旦等。师小结: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2.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绝,虽然如此,他还是认真对待每一封信,这说明了什么?答案:这说明他还是很重视青年人的,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宽容、无私、关爱青年人的品质。作者不厌其烦地把鲁迅先生陪客的时间一一写出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强调会客时间之长、客人之多,表现鲁迅先生不知疲倦、耐心细致,已达到了忘我的境地。4.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答案: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风趣幽默的智者。三、合作探究(一)本文用词贴切,行文质朴,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做批注。1.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交流:用朴素的动作描写,把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了。2.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交流: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表明夜已深,大家都休息了。3.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交流:三个“不”,三种否定,表明了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与众不同,不是一般人的休息方式。(二)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个性特点?交流: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四、拓展延伸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怀鲁迅郁达夫①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②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③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19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2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18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