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日本著名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的史学著作《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下面哪个选项不会出现在作者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中A.战役发生在4世纪后期B.东晋取得胜利,前秦军队失败C.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史上的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三国中的蜀汉政权4.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6.“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A.用汉姓 B.穿汉服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7.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8.“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融合9.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10.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二、综合题11.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材料二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贺兰贺《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3)试举三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 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4)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1.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是前秦为统一全国,挑起的战争,大臣和军民持反对态度。所以ABD项均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C。2.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在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状态,故选C。4.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长安地处关中,迁都长安不便于统治,A项排除;494年,孝文帝为便于统治和学习中原汉族文化,将都城迁到洛阳,B项符合题意;应天是明朝朱元璋时期的都城,C项排除;燕京是宋朝时北京的名称,D项排除;故选B。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
上一篇:《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有答案)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