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1.能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史实。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2.通过认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十六国建立情况,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明确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掌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具体表现和重要作用。准确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方面的突出人物与成就。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的联系〖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B.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割据D.使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西晋灭亡后,大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其中前秦政权是由以下哪个民族建立的()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3.下列各项内容来自于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一个学习资源包:①论文:《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②图片:《南朝青瓷莲花尊》③视频:《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④地图:《东晋形势图》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历史专题是()A.农业的进步B.政权的更替C.江南的开发D.贸易的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施行仁政,重视农业生产B.社会比较稳定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D.自然条件优越5.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是()①西汉②吴③西晋④东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④6.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原来种植在北方的粟、豆等农作物和梨、枣等果树,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其中的原因是()A.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合种植这些农林品种B.西晋以后北民南迁,带去新的农作物品种C.魏晋以来,北方内迁各民族学习农业技艺D.东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7.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右侧笔记。他复习的单元是()政治方面政权并立政局纷乱经济方面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方面科技文化显著进步民族关系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史前时期B.夏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8.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对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产生的影响()①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②南方战乱较少,利于发展③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④传播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A.①②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9.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A.汉高祖B.北魏孝文帝C.汉武帝D.光武帝1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11.以下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其中①②处应为()/A.①东汉②麻沸散B.①东汉②圆周率C.①东晋②《伤寒杂病论》D.①东晋②《齐民要术》12.他把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书法笔势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他是()A.祖冲之B.王羲之C.顾恺之D.钟繇13.下列关于历史人物贡献表述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文字,把隶书作为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B.曹操:兵败赤壁后退回北方,建立魏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D.毕昇:改进造纸术,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伟大贡献14.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历史源远流长。若举办书法的历程展览,下列书法作品按出现先后的正确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15.《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A.要顺应天时地利 B.要扩大垦田面积C.要改进生产工具 D.要发展商品生产二、非选择题16.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1)阅读材料一,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2)阅读材料二,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材料三魏主下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