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赏析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文研习生动形象,真挚感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除了要理解它深刻鲜明的主题,还要学习它生动形象、真挚感人的语言艺术。一、用词生动形象。古人写诗作词非注重炼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大诗人甫在诗歌创作面,也极其注重炼词炼字,用词非生动形象。比如,诗歌第一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怒号”二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再如,“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生动传神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又如,“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抱”和“唇焦口燥”这两个词,用得也非生动传神。正是因为“群童”十分穷困,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的茅草;正是因为诗人十分穷困,所以才会对群童抱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以至喊得“唇焦口燥”。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再看“归来倚杖自叹息”,句中“倚杖”和“自”用得也非生动准确。“倚杖”,当然又与“南村群同欺我老无力”中的“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二、句子真挚感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赏析
上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    下一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本剧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