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屈原(节选)课件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7 屈原(节选)情景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人们看到他的名字,就会想到一位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头戴切云高冠,在瑟瑟秋风之中,行吟泽畔,引吭悲歌。最终因心忧国运,悲愤抱石投江。今天我们通过戏剧《屈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目标1.了解有关戏剧的知识、作者的生平及重要作品,了解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2.朗读课文,把握剧中的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赏析文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体会其表达的效果。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无畏的斗争精神。作者档案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等戏剧,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文题解说  《屈原》(节选):课文标题表明了戏剧的主人公是爱国诗人屈原,表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斗争精神。文章节选自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写作背景  《屈原》写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半壁河山沦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生难字词国殇(shāng)   吹笙(shēng) 摇橹(lǔ) 诡谲(guǐjué) 商於(yú)  三闾大夫(lǘ) 伫立(zhù) 睥睨(pì nì)  污秽(huì) 镗(tāng)镗鞳(tà)鞳    犀利(xī) 迸射(bèng)  劈开(pī)  稽首(qǐ)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靳尚和尹密谋害死屈原,反映了权贵势力对屈原的忌恨,也从侧面反映了屈原忠贞爱国、痛恨丑恶的性格,第二部分是屈原在被囚禁中的内心独白,即《雷电颂》,表现了他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悲壮的形象,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愤怒,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课文精研细读    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一庙之正殿……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描写,室内空寂昏暗,渲染了靳尚与尹阴谋加害屈原的紧氛围;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屈原(节选)课件
上一篇:屈原(节选)随堂检测    下一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学课件PPT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