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7 屈原(节选) 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过程与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无畏的斗争精神。 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面培养戏剧欣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1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白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郭沫若 (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 《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汨江而死。2.《屈原》写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1.分角色朗读,感知剧本内容。2.《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作风、雷、电的颂歌。婵逃脱囚禁来见屈原,误饮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屈原与前来救助他的卫士一起出走,潜往汉北。全剧在悼婵的《礼魂》歌声中结束。 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2.课文一开始,靳尚和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靳尚和尹禀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教案
上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下一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