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7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2.掌握本课的字词。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过程与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行廉、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难点教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安排2教学过程第一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昭》等。2.背景资料《屈原》写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国殇(shānɡ)     靳(jìn)诡谲(jué) 瘦削(xuē)商於(yú) 鞠躬(jū ɡōnɡ)哗众取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教案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教案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屈原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