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教师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7.屈原(节选)考情统计:近年随州未考查本课。考查:戏剧文化识、文学识、字音字形:徘徊( pái) 、伫立( zhù) 、木梗( gěng) 、迸射( bèng) 驰骋( chí chěng)等教学目标1.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白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 籍贯乐山人评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代表作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2、文体识剧本定义剧本是舞台演出的,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通括两部分:舞台提示,内容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及人物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人物自身的台词,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特点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3、背景资料:《屈原》写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半壁河山沦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时,主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汉北,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三、字词积累1、字徘徊( pái)  虐待(nüè) 伫立( zhù)    诡谲(jué)    木梗(gěng)迸射( bèng) 睥睨(pì

 

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教师版)
上一篇:屈原(节选)导学案、课件及作业打包    下一篇: 天下第一楼(节选)练习题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