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含答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夜无月?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①不以物喜:介词,因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B )(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7.[甲]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二、2003年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夜无月?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的心境。(2分)三、2006年省邯郸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含答案)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含答案)    下一篇: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汇编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