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探讨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3-09-16 点击次数:
初中 教师,免费下载。欢迎访问ww w.91 0w.n et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能恰当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而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确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没有持久、明显的改进。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的缺失,我们有必要将绩效技术引入到培训中,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信息技术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存在排斥心理,认为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可有可无,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取得相关的证书,为以后升职晋级增加一份保障。

  (二)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揽,由于授课者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培训中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传输,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其结果只是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很难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培训对象层次参差不齐

  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但由于各个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了不同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有差距,这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参训教师的年龄跨度很大,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集中在青年教师中,但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很难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对信息技术很陌生,也没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这个现象更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培训还是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这种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难以激发受训者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参训教师的需求。过于传统单一的培训模式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培训结果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目标?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培训的效果?这是培训中亟待改进的问题。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实际上,培训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以参训教师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证书发放多少、课件能否制作作为评判标准。不明确的目标和不完善的评价机制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训是不太强调效益的。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广泛开展,传统的教育组织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培训的绩效问题,也正在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的重视。

  二、对绩效技术的理解

  对于绩效技术的认识,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此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向前推进。绩效技术实践领域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前面,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有太多的争议和未知。理论家们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可以这么说,绩效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效益或效率,通过评价的系统方法来评判个人或团体的业绩,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它强调要严格分析当前绩效与所期望绩效间的差距,确定造成差距的原因,运用广泛的干预手段来提高绩效,并评估结果。从绩效技术的界定来看,绩效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程序性

  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并开发出用以识别绩效差距,提高绩效结果的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以系统的评价方式加以评估。整个绩效技术的实施过程都有严格和明确的步骤,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绩效问题解决的失败,所以它是一套结构化的程序。

  (二)系统性

  绩效技术工作者在实践研究中用系统整体观来认识绩效问题,运用系统化方法,有计划、有条理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症下药”,提出合适的改进绩效的方案。它将所识别的绩效差距看成是组成系统的要素,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绩效被看成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实践性

  从人类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由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也是从同样有着强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发展形成的。它立足于如何解决绩效问题,无论是应用于企业培训还是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四)效益性

  它努力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方法,并且将焦点放在人类行为者的收益和系统价值上。它所看重的是结果,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即追求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绩效技术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随着绩效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已从企业扩大到各行各业,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问题,要求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在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培训方案,该方案有机地整合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变革管理和评价五个基本环节。

  (一)绩效分析

  首先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其目的是获取信息以确定问题及其实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绩效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绩效分析还需要做出一个对具体绩效目标的描述,系统全面的对绩效的应用状况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制定绩效计划,明确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培训。

  (二)原因分析

  对影响信息技术培训绩效的原因作分析属于表面原因分析,更深层的是对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原因作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支持和个人行为两个方面。环境支持包括:教师有没有获得明确的绩效标准和及时的反馈信息;学校是否具备必要的硬件(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和软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学校领导重视与否,教师是否具有必要的经济奖励、精神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人行为包括: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等;教师是否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

  明确了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培训规划设计和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是一个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过程,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干预措施来解决问题。开发阶段则是设计的延伸,在开发阶段,详细的干预计划被转换成一种可以直接实施的形式。

初中 教师,免费下载。欢迎访问ww w.91 0w.n et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下一篇:白板应用“热”背后的“冷”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