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关于高效课堂的思考

所属栏目: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7-05-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将近一年以来,学校坚定不移地推行高效课堂建设,努力打造幸福教育,成就显著,效果卓越,有目共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但很多不如人意的事,引人深思。本人略举一二,与同仁共分享。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只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不只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管理观念的转变。像我们学校,一方面提倡“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423高效课堂模式,一方面又规定各学科必达作业次数,你叫师生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最令人困惑而又引人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学习煽风点火,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启动学生学习的行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完善学生的学习品德。不应该让一些花拳绣腿、毫无效果的俗务捆住手脚而裹足不前。我经常和老师们一起闲话,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这样的生源,能够让每节课有效就相当不错了,优质高效不敢奢望!

  我们也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同样上一节课,有的提前让学生用了3-4课时预习,并与学生进行反复演练,等到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表演,听课人都为之惊叹,但这种课没有效率可言。而有的仅仅是课前与学生交流10分钟就开始上课,虽然课堂不热闹,但学生学得很扎实。这就如同赛跑,发令枪响之时,运动员都应该站在零点起跑线上,而有的却提前站到了60米处,已没有可比性。因此,公开课或同课异构活动应该是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能提前与学生见面或布置预习作业,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一堂课效率高低。

  “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去把握”。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这话正确。那学生是什么呢?没有哪个说,似乎应该很明确,学生是吸收知识、加工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学习主体。为了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于是便有了导学案。导学案的最初目的应该就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有效果的学习。所以导学案要立足于文本,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课堂,服务于教育教学。而我们现有的很多导学案却只是教案的翻版,教案的填空,或者课后练习与课本注释的集合,别说创新是一句空话,就是用于课堂也没有多少意义。导学案,按字面理解应体现在三个字上:导、学、案。“导”就是指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哪些知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要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理解它与以前哪个地方内容相似,这就是指导。“学”就是指导学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为什么方便学习呢?因为我们在制定导学案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梯子,本来坡度非常大,我们把坡度变小。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案”就是一种方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我听过很多竞赛课,也听过很多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的课,还听过一些普通高中优秀老师的走秀课,看过各种各样的导学案,一个共同的、教学中必须解决而又是几乎全体教师都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课堂生成。导学案上都有预设,课堂教学都无落实,不得不引人深思。既然不能落实,又预设它做什么?既然要追求,就应该弄清楚什么是课堂生成,怎样促进课堂生成。

  先说什么是课堂生成。课堂生成应该有两类:一类是预设中的生成,这又分为与预设相吻合的生成和预设框架内的生成。与预设相吻合的生成,是指预设是实在的、合理的,施教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师预设的思路合拍。课堂生成基于预设,预设的目标、内容、重点、策略、流程基本没变,而且,课堂上的亮点源于预设。很多人认为与预设完全吻合就不会有生成,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能真正达到以上的教学水准,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教学。实际上,成功的课堂大多都是预设而成的。预设框架内的生成,是指教师课前并未预计到课堂上的生成细节,但课堂上的学情变化没有超越教师课前的预设框架,教师虽未预料到具体的结果,但已估计到了这种可能性,教学仍能在预设的框架内开放地进行。另一类是预设外的生成。它是指在师生互动中,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课程资源,教师及时作出价值判断和取舍,随机应变地对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学生的配合下,让课堂收获精彩。但不论是哪一种生成,只要有生成,课堂就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再说怎样引发课堂生成。课堂生成的发起应该有三种形式:教师引发的生成、学生引发的生成和师生共同引发的生成。教师引发的生成,是指由教师经过课前的精心预设,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自觉调控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充分估计各种可能,根据课程目标,灵活调控课堂走向。学生引发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并自觉地做出相应的自我调节,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引发的生成,是指在课堂上,师生双方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现场的状况及时、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互相适应,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里所说的“自我调整”既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的调整,也包括学生根据教师的正确设计调整自己的学习。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要依据学生的学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存在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由老师做出调整去迎合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做出调整呢?如果这样,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课堂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生成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从生成的内容来看,课堂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显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层的,隐性生成是间接的、深层的。从生成的本义来说,生成主要指隐性生成,隐性生成最具有发展的功能。从生成主体来看,课堂生成有学生生成,也有教师生成,即课堂教学不仅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教师,课堂教学要成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教学相长的真实写照,也是师生人生幸福的共同源泉。

  衡量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怎样掌握的,是教师灌输还是自学掌握,这有着本质不同!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做到“步步清”。如古文教学,第一步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熟读,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熟练程度等。不是只检查几个学优生,而是分组让每人都要读,同学相互检查、相互帮助,向全班汇报,大家都过关就是“步步清”了。然后翻译课文,要求每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不看注释、不看资料、不相互讨论,能够独立翻译,这才是真会了。只有把课教得每一步都夯实,每个学生都检查到,才能做到堂堂清。这样做看似耽误时间,其实节省了重复劳动时间和课后大量作业时间。不然仅靠下课前几分钟搞达标测试,不会的没有时间清,只能放到课后,又加重了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

  “堂堂清”方法很多。如当堂练习,逐一批改。这样工作量较大,也不能全部看完;另一做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2人小组、6人大组,先由小组两个人相互检查,大组长复查,教师巡回检查。这样一个少不了,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班额大点也不怕。2人组不能解决的大组解决,大组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个别不会的由本组同学帮助补课并向教师汇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作用,教师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魏书生说的“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此时,教师在下课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所学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

  于是,我又傻呆呆地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只有服从于教学才有意义,而不能,也不应该一切服务于学校工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考冲刺及誓师大会演讲词    下一篇:众口铄金 积非成是——浅析弱化教师的思维定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