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信息技术计划总结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0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一)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技术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性,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四)发展性(机器人+物联网)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

  (一)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与应用工具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与应用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

  (五)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甄别不良信息,注意身心健康,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得到协调的提升,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在四大维度教学目标中,强调并注重行为与创新。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等知识;

  2.熟悉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通过比较说明其特点,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

  3.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

  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发布并交流的几种基本方法;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综合应用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积极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四) 行为与创新

  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

  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

  四、课程内容

  总体结构:

  基础+拓展(1、2、3)

  拓展模块分别为拓展I“程序设计”、拓展II“机器人技术”、拓展III“物联网技术”。

  基础+程序设计、机器人、物联网,初中均须至少选择学习一个拓展最低学时安排学时:68+34

  基础模块划分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四项内容。

  以下表格是从这四项内容分类整理了教材的内容,不过和教材的章节安排有所区别。

  参照以上江苏教育现代体系和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的文件精神,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得出以下结论:

  修订后的教材都满足上述基本要求,部分超过纲要和省颁达标率评价标准。

  对于博客、微博、微信、手持学习终端介绍和应用略少,建议教学时考虑优化。

  2015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修改主要内容总的来说,结构有重大变化将原来上册、下册、选修,调整结构,合理分7、8、9年级,更好体现必修必选和完整,但在课时上要安排好。

  章节上,基本部分还是连续章节,很好处理了基础模块的特性。选学没有体现章节思想。 内容有较多修改,有删有合有增有改。

  下面从具体章节来讲,七年级教材,

  第1章增加了二维码、第2章 增加信息安全 第4章,重新写了,例子换了,相对容易入门,增加了数据挖掘内容 第6章,简化了声音和视频获取的途径,以图说明;增加了视频的拍摄和技巧,信息创造的过程。

  八年级教材中,

  第8章 前部简化,删除了3D字,网上获取动画部分;形态动画在前,动画补间在后,对调了,使旋转的风车例子连在一起,完整性强一些;动画部分,最后修改主题活动的例子—龟兔赛跑,更有趣味。

  结合这些书本上的实例图片,风格与原来的还是基本一致的。

  第9章重写了:第1节先讲应用:网络改变生活,但与第1章区分也小,这可以在教学时注意。第2节,构建身边的网络,以家庭共享网络作为引子,对家用路由器的配置进行教学,再论构建网络的基本设备、网络终端的方式通信。第3节 健康上网,稍有变化。

  九年级教材

  机器人和物联网

  拓展2中:机器人部分修改不多,由于机器人的单片机型号和软件版本有变化,所以插图和部分操作有变化;第1章增加了3D打印机、第2章考虑到物联网对传感器的介绍,所以简化了对各种常见传感器

  第3章 增加了选路机器人,对交叉点的判断有了新的变化

  拓展3:物联网部分

  这部分是新的内容,前年有单本选学试用,今年与机器人合一,作为9年级教材,从第4章—第7章共4章

  第三、对于2013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修改版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整体考虑教学安排

  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适应学生阶段学习的渴望

  适应初中水平测试的标准

  保证最低学时68+34课时,还有教材的选学部分。

  建议是:每周一课时

  将综合实践活动、讲座、兴趣小组活动,学习竞赛有机结合,增强连续性学习目的

  2、注重方法和过程累积

  注意方法的承上启下

  注意方法的养成

  忽视一点细节的应用(所谓的窍门)

  3、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充分应用教材的重要作用,注意典型和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中增加或补充新知识,使教材不断适应发展

  比如七年级教材23页上关于信息存储技术演变和发展的主题活动,可以从生物存储、云存储的引入,从介质和途径思考。

  在授课时,防止抛弃教材,按自己教学习惯重新组织教学;防止死记硬背,为达标考试,片面应对防止教师演示取代学习动手实践,增加主题活动的安排充分应用配套光盘、实践指导手册;加强课堂教学成果的表达和呈现不断激励和奖励学习进步注意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加强学习成果的交流应用新的呈现方式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重视教学评价,从评价方式,评价语言等各方面加强。

  5、加强学习信息技术心理品质的养成

  信息技术心理品质四大特征:四个好:好奇、好动、好问、好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对于任何事物,懂得的人不如爱好的人,爱好的人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1)好奇是思维的先导,成功的起点;

  2)好动是积极思维的形式,是初中学生的特征;

  3)好问是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的跨越,要保护和引导;

  4)好胜是初中学生宝贵的心理特征,要创设环境。

  五、课程评价方法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二)总结性评价

  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组工作计划二    下一篇:信息技术学科常规要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