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简介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初中教师网空之树杆以羊皮,携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以后各代多用: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边关。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的边界,为安定边塞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  安塞腰鼓风格上有“文鼓”、“武鼓”之分,形式上有“列队鼓”、 “场地鼓”之别。腰鼓队一般由“伞头”、 “踢鼓子”、“拉花”三部分组成。“伞头”为腰鼓队之首,由两个人妆扮成“老者”,各举一吊缀有花穗的长把“灯笼伞”领队开路。“踢鼓子”为男角击鼓队,鼓者上穿紧身箭衣,下着紧口灯笼裤,头扎英雄巾,腰系红绸带,强悍威武。“拉花”是女角秧歌队,舞者着彩衣,饰彩头,舞红绸,且扭且唱,矫健风流。  “列队鼓”以行进表演为主,边走边打。那鼓声,似春雷,在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此起彼伏;那阵列,似彩,在土高原的村村寨寨腾舞游戈。可以说,惟有安塞的“列队鼓”,才能释放出土高原奇伟的能量;惟有土高原,才能经得住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搏击。  “场地鼓”以广场表演为主,分单打、对打、群打。场地腰鼓反映了北民族剽悍、健、纯厚、豪的性格特征和精补风貌。动作凝炼、洒脱,领舞队员蹦、跳、翻、跃、踢、蹬、踏、跷,千姿百态,加上演员即兴的摇头摆尾、抖肩颤胯,使整个舞蹈显得雄浑强健,潇洒腿,高潮迭起。  “文鼓”鼓点清扬,动作娴雅,步态潇洒,节奏明快。单打单舞,对打对舞,多以即兴表演为主;群打群舞也是在统一的节奏和情绪中,随兴漫鼓漫舞,悠然自得。  “武鼓”一般人数较多,有时可达数百人。场而宏大,气势)壮观,鼓点沉重激越,动作豪迈遒劲。打到高潮时,鼓声、歌声交融一起,惊天动地,给人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感受。武鼓,是感情的渲泻,力量的爆发。挥槌,那股狠劲;踢腿,那股蛮劲;转身,那股猛劲;跳跃,那股虎劲。土高原养育出来的陕北人民,是那么喜欢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不可压抑的情绪啊!也正因为这样,在安塞腰鼓中,最为见的就是这种“武鼓”了。

 

安塞腰鼓简介
上一篇:安塞腰鼓知识点PPT    下一篇: 安塞腰鼓精选说课稿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