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灯笼第1课时导学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4 灯笼 导学案 总序007第1 教师寄语:八语(下) 执笔:开 桂平 课型:新授课  执行时间:19.03班级   组名    姓名    评分    小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字词,识记有关文学识。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学习】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 情。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资料链接】一、作者伯箫(1906—1982),省莱芜人。原名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 园小记》等。二、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面,面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分配:第一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可适当调节。【学习过程】新课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 只是孩童的 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文艺工作者民同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伯箫先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自主学习,预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焚身(  )   恐吓(   )  神龛(   )皎洁(   )   犬吠(   )   争讼(   )斡旋(   )    静穆(  )   怅惘(   )铿然(   )   官衔(   )  褪色(   ) 可悯(  )2.解释下面词语。斡旋:幽悄:静穆:思慕:怅惘:铿然:人情世故:三、合作探究。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2.第一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读第八,说说你对“垂珠联珑的门却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4.读第十一,说说“夜入蔡,与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

 

灯笼第1课时导学案
上一篇:灯笼导学案表格式    下一篇: 第4课灯笼第1课时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