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教案18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1课 核 舟 记【教学目标】1.掌握“端、可、为、奇、诎、衡、而”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法。【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新课解读】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1.两位同学为一组,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互相合作扫清字音障碍;(2)尽量读准句子的停顿和语气。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学生纠正试读过程中未能把握准确的词句。3.学生自由诵读。(1)学生根据听读,再次自由放声朗读。(2)对照注释,调用已掌握的古文词句知识,也可以查阅工具书等,疏通文章大意,勾画出词句,并提出疑难字词句。(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4.应掌握的句子如下:(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制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译文:船从头到尾长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米粒那么高。(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文: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译文: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清清楚楚。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明确:奇巧。2.划分落层次,概括层意,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核舟记教案18
上一篇:核舟记教学设计23    下一篇: 核舟记教案(部编教材)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