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课文解读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曾华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孔子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是他构想了一个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有为到,无数仁人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本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全文只有107个字,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不必为已。”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是故谋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因此,孔子的“大同”源“五帝之世”,又高“五帝之世”。它跟陶渊明描绘那个“世外桃源”有相似的地。如从“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大道之行也》课文解读
上一篇:《大道之行也》朗读节奏划分    下一篇: 《大道之行也》鉴赏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