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物理 > 八年级上册

2.2声音的特性教案35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三、教学策略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声音的产生,直接提出本节的问题:声音的特性。引起学生心理上对声音的产生内容的回忆。为本节学习做准备。探究实验音调的探究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橡皮筋。从日常生活中的器材产生实验探究的兴趣。1.教师提出实验方案2.教师展示乐器演奏。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2.学生观察思考。1.提出问题:音乐演奏与物体振动弦的长短、振动快慢、音调等一系列理性探究过程量量的关系。2.生活中现象的运用。1.通过理性分析、思考等探究过程建立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间的关系。2.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响度的探究1.教师引出生活中的鼓。引导学生思考。2.提出如何让产生的声音更大。3.橡皮筋实验。1.学生理性思考后,观察教师按学生设计方案进行的实验。2.学生进行桌面实验探究。3.观察讲台上桌面水的振动情况。4.参与实验。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响度与振动间的关系。2.生活中现象的运用。1.通过理性分析、思考等探究过程建立物体振动大小与响度间的关系。2.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音色的探究1.提出问题:不同的声音不同。2.示波器实验展示。3.从橡皮筋的实验给出频率的概念。1.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理性分析;2.实验观察;3.理性分析,建立概念。小结1.教材内容的处理。2.生活经验的介绍。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问题。板书声音的特性一、音调二、响度三、音色拓展1.教材拓展实验介绍;2.随堂练习3.布置作业:学生观察及思考。

 

2.2声音的特性教案35
上一篇:2.2声音的特性教案34    下一篇: 人教版八上物理2.2声音的特性教案2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