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12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2.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仿写状物散文。二、学习重点:1、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2、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三、学习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全民族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1940年,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为加点字注音。虬枝() 倦怠()楠木() 秀颀()婆娑()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 无边无垠()你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词?写在下面横线处。2.字词解释。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四、朗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是茅盾所写的散文,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做“礼赞”?2.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五、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高度赞美白杨树?(可用原文回答)2.将这些语句按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进行分类。六、拓展延伸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段,参考第3段和第7段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内外兼备的美。[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七、学习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朗读导入,女生读“白杨图”(第3段画线句、第5段、第7段画线句),男生读“白杨赞”(第1段、第4段、第6段、第9段)二、品味本文画面美中的底色美(背景美)1.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完成下列空格。生长环境/(色彩)(面积)(地势)不平凡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遍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四、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朗读课文第7段,体会排比的用法。2.齐读课文8、9段,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要写“楠木”?五、资料链接关于作者茅盾于1916年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1921年与郑振铎、叶圣陶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小说月报》主编。国民革命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后任《民国日报》总编辑。1928年夏,东渡日本。1930年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起,主编《文艺阵地》。1938年冬,赴新疆任教。1940年5月到延安。1940年底到重庆,后又到香港、桂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等职。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具有较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六、学习反思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12
上一篇: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下一篇: 《白杨礼赞》mp3音频普通话朗读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