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14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创造宣言陶行知导入新课同学们,莎士比亚说:“摹拟算得了什么?猎犬也会追随它的主人,猴子也会效法它的饲养者,马儿也会听从它的骑师。”卢尔卡尔斯基说:“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罗曼·罗兰说:“唯有创造才是快乐。只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这些名人的论述告诉我们,创造创新最重要,那么,什么是创造呢?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目标导学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走近作者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走近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教育是立国之本。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行知名言本文写于1943年,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背景链接自学自研中zhòng伤遁dùn词鲁钝dùn懦nuò夫豢huàn养繁殖zhí伤痕hén卦guà辞樵qiáo夫镰lián刀懒lǎn惰duò灌guàn溉gài1、读准字音自学自研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鲁钝:愚笨,不敏锐。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2、解释词意自学自研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2、解释词意自学自研3、自读课文,运用圈点读书法,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思考结果和同桌分享。(1)、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2)、本文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议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4)、作者针对“东山樵夫”现象,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合作交流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1)、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合作交流(2)、本文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议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的?借口反驳论据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易经》《正气歌》雷塞布…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曾参惠能玄奘哥伦布《安魂曲》歌德古语合作交流(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的。也就是说,作者是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作者针对“东山樵夫”现象,发出了怎样的呼吁?作者发出呼吁:期待教育者能够树立创新的意识,让创新之神常驻心中,以此保证学生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自学自研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创造宣言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1)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2-4)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5-11)以“东山樵夫”为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14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15    下一篇: 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