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孟子》
文本回顾
原 文 参考译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层解】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出论点——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层解】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层解】 进一步提出:人人皆有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层解】 举例论证,说明要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层解】 对比论证,说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难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难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踩踏了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知识清单
类 型 内 容
文学
常识
选自《孟子·告子上》。
重点
词句
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      辨
  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同“欤”,语气词        。    
与:同“欤”,语气         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      ”,先前、
重点
词句
古今异义
  1.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今义:增加。
2.贤者能勿丧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一词多义 1.为
为宫室之美。为:    为了。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     为了。 
2.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           。
呼尔而与之。与:给。            
 
 
文言虚词
  1. 鱼,我所欲也。
也:句末语气助词,判断。
2.于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却。   
4.之
5.为
6.者
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死亦我所恶。恶: 难。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      使。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不仅,不只是。  
6.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7.一豆羹。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8.蹴尔而与之。蹴: 认为不值得,
9.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   肯接受。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优厚的      俸禄。 
1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  
12.妻妾之奉。奉:侍奉。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人固有的羞恶之      心。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文章
主旨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写作
特点
1.结构严谨,论证严密。2.善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强。3.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注:部分虚词有实词用法,为方便表述,以上一并讲解。
                  文学常识
孟子·告子上
通假字
1.同“避”,躲避。
2.同“辨”,辨别。
3.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yú)”,语气词。
4.同“向”,先前、从前。
古今异义
1.益处。
2.罢了。
3.古代的一种量器。
一词多义
1.为了。    做。
2.同“欤(yú)”,语气词。    给。
文言虚词
1.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
2.介词,比。
介词,对于。
3.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4.代词,他。
助词,相当于“的”。
5.干、做。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
当,担任。
当成。
变成,成为。
认为。
是。
心理活动,心情。
给,替。
6.……的人。
语气词,可不译。
……的手段。
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种”“样”。
……的部分,……的方面。
……的样子。
语气词,用在句中或用在时间词后,可不译。
语气词,可不译。
定语后置的标志。
重点实词
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讨厌,憎恨。
3.祸患,灾难。
4.假如,假使。
5.不仅,不只是。
6.丧失。
7.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的食物。
8.踩踏。
9.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0.优厚的俸禄。
11.有什么益处。
12.侍奉。
 
13.停止。
14.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跟踪训练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这种心)
C.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D.妻妾之奉。(奉:奉献)
3.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B.呼尔而与之。(而: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C.所恶有甚于死者。(于:在)
D.为宫室之美。(为:为了)
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头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事物设喻,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第2段以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为例,阐明了“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的观点。
C.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D.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世上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B.孟子以具体的“鱼”和“熊掌”分别比喻抽象的“义”和“生”,在二者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C.孟子在文中指出,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还是“万钟”,与“义”比起来都是次要的。
D.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资料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