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20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未选择的路教育目标1、象征手法的运用。2、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3、敢于创造,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路”象征什么?主题是什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我向你们介绍一位美国诗人。他在75岁和85岁诞辰之际,美国参议院两次通过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就是罗伯特·弗罗斯特,他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获得了普遍的赞扬。44所大学向他颁发了荣誉学位,国会图书馆聘他为诗歌顾问。他还荣获四次普利策诗歌奖金以及波林根奖金。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文,勾画生字词。(1)涉足:shèzú:(书)指进人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2)伫立zhùlì:(书)长时间地站着。(3)萋萋qīqī:形容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4)幽寂yōujì:幽静寂寞。(5)延绵yánmián:延续不断。2、学生进一步朗读、理解、领悟、品味。(1)教师提问:这首诗自从问世以来,广为流传成为美国诗歌中的名篇。我先请同学从作者的诗思谈起。(诗思,指诗人做诗的动机和情思。诗人诗思是否敏捷,决定于诗人感受生活的能力。)以景写理,借景抒情,自古亦然。弗罗斯特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在乡间岔道前捕捉了心灵的印象,以淡淡的诗句,把萦回脑际的诗思揉进朴实无华的景物描写中,形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2)教师提问:对这首诗的形象如何理解?诗写了什么?诗的形象,是一种表现诗人思想,反映某种生活本质,具有一定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艺术形象,它具有可感性,仿佛可以看到、听到、摸到,或者兼而有之。诗歌中的形象是清晰明了的。一个“过客”在林间的岔道口犹豫不决,不知该选择哪一条道路。两条路的区别在于:一条行人稀少,而另一条则相反,留着人们来来往往的痕迹。“过客”选择的是那条很少有人走的路,但他仍然眷恋着另一条路,希望有一天能从那里走过。(3)教师提问:“路”象征什么?怎样理解诗人对于选择的艺术描绘?“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弗罗斯特小心翼翼地避免直言这两条路代表着什么,以免限制它们可能的象征意味。然而,他所表达的这种体验的实质的确使这首诗涉及了人的一个根本问题:进行选择的必要。诗中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在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则并没有任何暗示。诗人所要阐明的仅仅是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人的生活本身就是选择连接的长链,选择必然造成差异。差异产生幸运和不幸,欢乐与悲哀,希望与渺茫。正是在诗人对于选择的艺术描绘中,读者会感到内心的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从而审视自己的生活道路。(4)教师提问:这首诗的主题如何理解?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甚多,或理解为心灵状态,或理解为人生选择,或理解为生活的悔恨……凡此种种,都能在诗行中找到根据。总而言之诗的主题是:要审视自己的生活道路。(三)总结、扩展教师提问:你认为这首诗哪儿写得巧妙?弗罗斯特的巧妙之处在于:他仅仅描绘选择,而以两条路的形象略去了选择的内容,使得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他的诗本身不是完整的,不能充分说明自身,而读者将会被这首诗拽人类似的心境。这首诗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体会自己的生活。这正是《未选择的路》的艺术魅力所在。诗的巧妙之处还在于:诗人在诗歌的形象中还流露着这样的思绪,人必须选择,因而在生活中就存在着现实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当一种选择成了生活的现实,必须伴随着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但这种现实性和可能性是不能随意转换的。不可能“循原路返回”,重返选择的起点。这难道不是诗人(和世人)“深深叹息”的原因吗?能够引起读者去认真思考的诗是巧妙的。(四)布置作业象征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未选择的路》中“路”象征什么,这首诗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参见“整体感知”部分)语文活动“咱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吧!”——这是许多人的心声,是的,读完了这个单元,谁能不激动呢?谁能不产生一种欣喜之情。斑斓奇特,蔚为大观,我们仿佛进人了一座璀璨的文学殿堂。文学是多元的,诗歌是多彩的,同学们!心动下如行动,赶快去找一些自己诗歌中的最爱,准备诗歌朗诵会上表现自己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20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2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