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资料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八十几字的写景小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和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一样是它一篇文言文游记。承天寺,今湖北黄冈南。

  二、背景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革除旧制,主张新法,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于朝廷,自请外任。因作诗有讪谤朝廷之意,被御中弹劾下狱。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这就是“乌台诗案”。作者在这种心境下,写出这篇字简意深的短文。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这篇课文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寻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上节课我有布置同学们回去预习,现在,我们来听听这篇课文的录音,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并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

  听完录音,我们先来掌握一些字词。(提问)

  藻荇zaoxing:泛指水草。荇:是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心脏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夏季开黄花。而藻:水草的总称。

  积水空明:水清明澄澈。

  欣然:高样的样子,文中写出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念,想。与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相与:一同,共同。

  同学们课后要掌握好这些字词,接下来我来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发音、句子停顿。......现在我们结合一些问题来对本文进行讲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这一自然段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即点明事件时间,这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时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欣然起行”这四个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同学们,苏轼为何要夜游?

  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来释怀心中的苦闷之情;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与张怀民一样是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这时文章着重写景。

  “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同学们想象一下: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仿佛置身于仙境中。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最后作者便转入议论。

  这三句如何理解?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抒情寄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纵观全文,文中作者叙事、写景、议论都是扣住“闲”来写的!那么从“闲”这个字中我们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从“闲”这个字反映了作者解脱世俗、忘情自然的恬淡旷达的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通过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狼》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口技》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只;今:但是)

  ②月色入户(户:古:多指门;今:窗户、人家)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步:名作动,散步。)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 《一着惊海天》导学案    下一篇: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参考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