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屈原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7 屈 原(节选)郭沫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江而死。  我们通过端午节、《楚辞》以及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等对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屈原爱国爱民、英无畏的背后,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沫若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屈原内心的!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诗作《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屈原》创作1942年,全剧分为五幕:“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文体识创作背景    《屈原》1942年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期。半壁河山沦敌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2.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学习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归纳总结屈原形象。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2.找出舞台说明的文字,体会其作用。  3.找出本文的主体部分,并试着划次。咆(  )哮(  ):    诡谲(  ):瘦削(  ):鞠( )躬(  ):伫(  )立:睥( )睨( ):污秽(  ):xiào  jué (猛兽)怒吼;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狡诈,狡黠。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páo ? xuē ?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jū  ? gōng  ? 弯身行礼;小心谨慎的样子。 zhù  ? 指长时间站着。 pì  ? nì  ?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huì   ? 不干净的东西。 字词疏通犀( )利:    稽(  )首:虐(  )待:雷霆(  ):哗(  )众取宠:镗(  )镗鞳 ( )鞳:土偶木梗:qǐ  (武器、言辞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屈原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PPT    下一篇: 屈原 (节选)课件PPT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