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7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园情。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逐步语言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富、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唱学生听、唱完谈感受。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二、作者简介端木蕻(1912~1996),原名京平,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三、知识小窗1.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从东北流亡到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红、军、端木蕻、群、骆宾基、烽、白朗、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风格,令人感奋。3.关东的由来。今、、三省,地处祖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至今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四、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2.读一读。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上一篇: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下一篇: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