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女生学习《科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萧山区北干小学胡晓华

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各行各业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女性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她们小时候开始关注她们的学习教育情况。作为教学小学《科学》的女教师,笔者一向关注她们在本学科方面的学习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有过些许思考。

现象一: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给人感觉都是”阴盛阳衰”,女生各个方面表现出优势,男生往往有点让人“恨铁不成钢”。然而,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却几乎是男生的天下,他们主动动手,积极动脑,勇于表达……男生的学习代表着全班同学的学习,女生只是配角。前不久在闻堰中心小学听的《烧纸船》这堂《科学》观摩课中,表现较为明显,整堂课男生抢着动手点酒精灯、烧纸船,随后交流实验发现分析原因时差不多全是男生在表达。

现象二: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学习兴趣,区假日中小学活动中心每年都举办一些科技比赛。作为几年来的科技辅导员,笔者也一直在和学生参与并关注着这些比赛。发现在经过赛前有效训练的比赛中,女生的获奖情况不错。然而,在一些赛前无法有效训练、完全凭学生临场发挥的比赛中,女生的成绩往往不尽人意。

现象三:本人是教师,也是家长,从周围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教育情况,听过不少关于教育孩子的讲座,不少教育人士,包括专家都一致认为:女生在小学成绩不错,一到初二、初三,一个个慢慢往下掉,倒是有些小学成绩不怎么好的男生,这时候成绩反而越来越好了。

后果一:从小她们就获得一种心理暗示:学科学是男生的事,我们女生是学不好的。乃至到了初中高中,虽然选择了理科学习,都对科学类课有畏惧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障碍最大。

后果二:有些爱上科学课的女生,从小到大理科考试成绩一直不错,却是明显的高分低能,在生活中操作能力较差。这样的女性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后果三: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表明,女生有“学业优势”,但仍偏重在语言、文学等文科类专业,因此不要忽略了对女生的科学教育,要激发她们的创造性思维。一位外国专家表示,当今在科学、领导等领域卓有成效的女性还是少数,这不是因为女生缺乏创造力和领导能力,而是女生教育中缺失了这块内容,“不少人都认为这些应该让男生去做。”

分析: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女生在学习科学动手动脑方面,都和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及早避免纠正,会影响她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

一、性别差异的影响

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表明:性别差异源自其染色体构成不同,染色体与空间想象能力有关,形成男女生智力活动上的一定差别。美国行为科学家布莱克(Robert R.Blake、1993)曾经在美国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9岁的男孩和女孩掌握所有科学知识(除了物质科学以外)的程度几乎相同,但渐渐地,女生表现就不如男生到13岁时,与男生在科学方面的成绩出现明显距离。该调查同时还发现,女生与科学方面有关的经历(包括课内及课外)大大少于同龄男生的类似经历。

二、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类在长期进化中,由于社会环境影响,男性、女性在生活方式上逐渐形成了性别倾向性。一些研究者认为认知发展中的性别差异起源于一种固有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由家庭、长辈老师传递给学生种种影响。某些课程,如数学、科学传统意义上总是被认为是女生擅长的课程。就像男孩如果要抱着洋娃娃玩,就会被父母骂一样。这些固有的偏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比如女生可能较少发现科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不去努力学习科学课,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科学,潜意识中不喜欢,觉得自己不可能从事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职业等等。另外,由于当今社会上科学家、工程师中仍然是男性占绝大多数,缺乏足够的女性角色典范,也导致女生形成“科学课程属于男生”的观念。

三、教师因素的影响

我们教师也是在社会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传统地认为学理科当然是男生的事,男生学得好天经地义。如果碰到一个班级女生表现相对活跃,男生表现安静时就觉得不正常,甚至当即寻思着如何培养男生。一个学期下来,不提动手实验能力,只说期末的书面考试,女生的优秀率远远低于男生。多项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女生的《科学》成绩期望值普遍低于男生。

对策:

如何在教学中让女生和男生平等地接受科学教育呢?那就需要教师注意科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对女生的关注更多一些,更“偏爱”一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注女生的学习心理

小学女生听话勤奋,仔细认真,但不善于提问,有些怕说错没面子。她们往往探索兴趣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受环境的影响,也初步认为男生会将《科学》学得更好。要使她们爱上《科学》课,我们还是应该从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帮助她们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教学《常识》、《科学》好几年,不时听到一些男生家长反映孩子或男生自己表示喜欢上《常识》、《科学》课,有类似表达的女生却不多。据调查,很多女生不喜欢一位老师的原因就往往就是那位老师曾让她“没面子”。而作为教师,我们更愿意容忍一个男孩子在课堂上的调皮,接受一个“窗边的男豆豆”,遇上像黑柳彻子那样的“女豆豆”,我们也很容易失去耐心,甚至不留心抛出一两句冷嘲热讽的话。因为不容易感兴趣,所以有些女生也很容易走走神,小声说上两句,甚至偷看下课时被吸引住的课外书。遇上这类“女豆豆”现象,我们教师要学习小林校长的宽容、耐心,注意提醒的方式方法,切不可当场指名道姓,更应该避免惩罚。相反,教师应关注女生在科学课堂中的长处,尽量加以表扬。比如表扬她们带材料积极;表扬她们观察仔细,记录整齐,对简单的问题表达得很清楚;表扬她们的课堂作业完成得很好。

树立学习榜样

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向学生讲述名人的人生故事。 在学生年少的时候在他们心中树立的名人榜样形象,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美籍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之所以成为一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是因为她小时候读过一本《居里夫人传》,从此居里夫人作为她心中的楷模,使她立志要做一名像居里夫人那样的杰出科学家。我们在向全班学生介绍科学家时,注意选取的男女科学家的比例,我们不妨利用网络、多媒体,介绍女科学家们幸福工作生活的情况,通过展示图片拉近距离,如《女科学家陈化兰与禽流感》、《胡志红:与病毒对抗的女科学家》。当然,我们也可以就近从女教师、班级女生中寻找、树立学习《科学》的榜样。

二、关心女生的动手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认识本身就是活动。”可见动手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对女生来说,更需要通过动手来理解一些知识。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多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更要清楚这些“机会”中都是谁在动手。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男生喜欢动手实验的人较女生多,女生在小组活动中,大多数的时候处于倾听、观察、记录的位置。那么,适当调整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方式是有必要的。

小组合作方式可以采用轮流制。就像许多老师曾经尝试过的,从组长到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大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轮换一次,让男女生对所有的角色都有体会的机会,而女生在承担动手操作的工作时,就会从不同程度上提高她的动手能力。而且在操作中,更能体会到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爱实验爱科学的学习情感。

还有一种调整方式,就是将男女生分开编组,这种合作方式是考虑到在混合编组的实验中,经常是男生争强好胜的个性造成他们抢着动手实验,剥夺了女生的权利。久而久之,女生就对活动的兴趣下降了。在进行户外观察实验时,这种方式可以多用。如在六上《校园生活大搜索》、《校园生活分布图》等活动中,我曾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实验小组,结果出现了男女生完全分开的情况。在活动中,原本爱静的女生也活跃起来,她们也表现出自己学习科学的优势,观察更仔细,寻找到的生物更齐全,整理更有条理,校园生物的分布图也完成得更准确。这种分组需要教师的对男生组的协调,他们往往都抢着用放大镜长时间迷恋对一种生物的观察讨论,不愿意记录,少数男生组分布图也要在督促下完成。

三、关照女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在思维品质方面,女生偏重于形象思维,主要依靠表象的类比和联想,富于想象力,但思维的灵活度和深度不够,演绎、归纳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较差。我们小学《科学》课程中有较多的简单的要求推理归纳等理解方面的学习,如六上《工具和机械》单元中《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女生的思维特点,选择相应的教法,授课时知识难度应降低,进度宜放慢,不要急于“跃台阶”甚至“一步到位”。教师讲解的难度应与女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吻合,让女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其实,我们还应该关注女生的课外,鼓励她们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多阅读知识性的杂志书籍。关注课外,我们可以进一步与她们的家长联系沟通,让家长为她们营造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环境,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个“家庭工作室”。

关注女生的《科学》学习情况,是体现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需要,更是塑造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科学教师对女生的关爱、激励、照顾,既不能让男生知晓,也不要让女生有所觉察,一切都应该是自然、不着痕迹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实际存在的性别差异、偏科情况,一小部分女生对《科学》实在没有兴趣也是可能的,我们《科学》教师千万不可排斥她们,挫伤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应该理解、认同她们在别的学科方面的长处。

 

参与文献

《科学老师教学用书》(六年级  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郁  波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常汝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科学与语文数学的学科整合    下一篇:科学探究,你忽略了什么——对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