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体育计划总结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动力系统的培养研究

所属栏目: 体育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6-03-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 :标准  中学生  体育兴趣  培养  终身体育

  前 言: 《标准》与原来的体育《大纲》有着七大主要不同之处:即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学段、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规定、评价方法等。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对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并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改变,保持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保证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体育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识、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实处。

  2、体育意识的更新:《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但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更要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3、教师的师生观要更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根据《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4、知识结构的更新:当今社会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包括:“多媒体”知识是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基础知识是结构的基础,它既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是结构的重心,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有力保障。有了这类知识,教师才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4、体育能力的更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和更新,要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向知识结构合理化、并具备较高运动能力的“智能型”过渡。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更应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融洽贯通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5、教师行为的更新: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二、了解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1、广泛性: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校外之间的各种比赛很感兴趣。

  2、选择性: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舞蹈、跳绳等。

  3、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学习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

  4、连续性: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初中阶段便有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这种稳定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忽缺重要环节。

  三、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2、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会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高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此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5、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6、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7、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8、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息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孔子亦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要如痴如狂地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劳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    下一篇:奥林匹克对中学生品质的影响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