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电教媒体在导入新课中的妙用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7-01-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时,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一、承上起下,抛砖引玉

  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多媒体的设计上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对比式,如一位老师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课件首先出示:“在豆豆王国里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豆豆树,豆豆树上长着许多智慧豆,听说如果谁得到5粒智慧豆就会前途无量,可这豆豆只有圣诞老人才能采摘。每年圣诞节的前一天夜里,圣诞老人都会到各家各户去给小朋友送礼物。圣诞老人为了达成小朋友们的心愿,这一夜,他采了15粒智慧豆,来到了一个小村子里,将智慧豆送给了小朋友,请同学们算一算,圣诞老人送给了几个小朋友?

  然后再出示:这一夜,圣诞老人只采了23粒智慧豆,来到了一个小村子里,正要送给小朋友的时候,他想:我只带了23粒智慧豆,每个小朋友送5粒,最多可以送给几个小朋友呢?同学们,你们能帮他列算式算一算吗?

  最后,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送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送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送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另一种是联想式: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课伊始,多媒体出示”五环旗“,师: 看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间是多少?、举办城市在哪里?……上一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总数世界第三位。这次成功申奥,是全国人民的光荣,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让学生观察”五环旗“,抽象出:一大一小的同心圆(大圆即外圆,小圆即内圆。)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环形“即夹住的部分。继而给出大圆和小圆的半径,让学生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学生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外)圆的面积减去小(内)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二、巧用课件,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或小成语故事进行开端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灰姑娘的故事吗?那你们喜欢她吗?为什么会喜欢她呢?“这样开始,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了,大家踊跃发言,争着说对灰姑娘的喜爱,接着老师又说:”那你们想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宴会吗?可是凶狠的后母一定要灰姑娘把地上混杂的各种豆子分开,并数得清清楚楚,才能去。小朋友们能帮她来分一分吗?“然后老师把混杂的豆子图用电脑演示出来,孩子们兴趣很浓。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上。

  如此设计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书本知识,学得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课伊始,老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四位小客人。(多媒体出示,毛巾、手帕、三角板、光盘伴着轻快的音乐手拉手走出来)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吗?“学生回答后,多媒体从上述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然后导入新课。这样设计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设疑激趣,启发思维

  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

  (利用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

  生1:”新闻联播“,生2:”新闻30分“,生3:”新闻30分“是中午播出的,不是”新闻30分“,是”新闻联播“。

  师:”新闻联播“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

  生1:”新闻联播“播出时间是晚上7点。生2:”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是晚上7时。

  师:(板书:晚上7:00)同学们都认为是这个时刻,电视画面上是写着”晚上7:00“吗?我们一起来看电视。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

  生1:不是晚上7点,是19点。生2: 19点就是晚上7点。

  师:(板书:19:00)19点,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它跟我们说的晚上7点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计时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的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例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2整除。学生跃跃欲试, 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 。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2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老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去年过第18个生日,而爷爷的孙女去年过第21个生日,爷爷和孙女今年各是几岁?当学生的思维”断路“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现在爷爷过的生日反而少,说明什么?(2)生日跟什么有关?爷爷有些年没有过生日,又说明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说明爷爷生日的那天,在有的年份中没有出现。这时,引入新课,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

  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会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学生小组讨论:哪只猴子分得的?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出示三块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教师引导思考: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满足了小猴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下一篇:浅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