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深化等环节。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是知识的再创造、概念的逐步理解过程,又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引入概念。

  1、从实际问题直观的引入概念。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幻灯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由旧的概念引入新的概念。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当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联系密切时,不需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已学过的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加以引申、指导,便可引出新的概念。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 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就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建立的等等。像这样新概念的引入不但复习了旧知识,也使教者省力,学者易懂。

  3、从计算上引入概念。

  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

  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4×1/4,1/5×5,3/7×7/3,9/13× 13/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入概念。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 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 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概念的建立

  在概念建立过程中应正确的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描述性的概念,主要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内涵上下功夫。对定义性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讲明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达到完善。即在引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1.突出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之分。本质属性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学时我们应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

  如,什么叫循环小数与不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否则是不循环小数”这里讲了两点,一、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迅速的判断出一些数字到底是不是循环小数,如555.321、6.3232415、8.3030030003……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3.333333……、5.231231231231……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

  2.比较异同。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划清了界线,我们才能明确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如:正方形、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相同处是都有四条边、且四条边都相等。不同处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而棱形的四个角都不是直角。

  3.使用准确的语言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

  在概念的讲解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和精炼。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甚至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或引起误解。例如:六年级讲“倒数”时,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这个数是1,这时要把0除外。四年级讲“自然数和零都是整数”,而不能讲“整数就是自然数和零”,所以,教师教学的语言要严谨、准确。学生答题时也要做到准确、完整。

  三、强化概念 巩固概念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小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及时的巩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基础上,让学生在不同题型、不同方式的训练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巩固概念,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当学生形成概念后,对分数意义理解应有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认识,结合具体事物描述分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第二次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1份或几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然后概括出分数的定义,这是感性的飞跃;第三次飞跃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1”与自然数的“1”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这样的三个层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展现出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展中去理解分数,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结论所能代替的。再如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关系设计练习,从中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运用概念、发展概念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须要回到生活中。教师要设计富有实用性、生活性的习题,让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思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例如,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之后,可设计一组操作题:㈠画一个等腰三角形;㈡画一个顶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㈢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

  总之,概念教学的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与展示    下一篇:学好数学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