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浅谈对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郑敏燕 磐安县新渥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往往对音乐欣赏很漠视。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乐”,在“乐”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呢?通过实践,我们不防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儿童对乐曲的独特的感受。(2)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3)用唱、演、念的结合,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  情感体验  审美能力  创造美的能力

  早在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被定义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去主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自我满足、自我发展。对呀,音乐欣赏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词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情感。音乐欣赏涉及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方面,既可提高审美能力,也可陶冶道德情操。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致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普遍较低。那么我们广大小学音乐教师们如何较好地上好欣赏课,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呢?通过实践,我们不防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儿童对乐曲的独特的感受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而我们在研究学习之前要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氛。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地运用教学光盘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直观地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如在教学《两只小象》时,我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喜爱,直接用课件把学生引到动物的世界,让学生从画面上认识小象,了解象的生活习性。然后把所看到的象的形象与所听到的歌词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模仿与表演,不一会儿孩子们把小象们晃动着长鼻子,慢慢吞吞走路的姿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笔者特别尊重儿童个性,强调欣赏中个体独特的感受,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想象的懒汉,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还应多方设法开拓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加强对作品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鸭子拌嘴》,教师在屏幕上先后出示鸭子玩耍、游泳、拌嘴等画面,让孩子们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鸭子漫游水中、追逐玩耍、拌嘴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有的孩子说:“两只鸭子吵得难解难分。”有的孩子说:“两只鸭子争着向鸭妈妈告状。”老师接着问:“此段结尾部分音乐为什么又弱下来,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画面回答说:“我又想到了鸭妈妈在告诉小鸭,孩子们不要为争吃一条小鱼吵架,鸭哥哥要让鸭弟弟,鸭弟弟也要让鸭哥哥。两只小鸭听了妈妈的话,都不作声了,所以音乐就弱下来了。”……孩子们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只要掌握基本的音乐情绪,不违背作品的意愿,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其创造的个性。

  二、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

  1.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如,在欣赏管弦乐《闲聊波尔卡》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营造出使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我特地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儿卡》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一种是管弦乐,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为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索、激活课堂,发展学生想象空间,提高课堂效果。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目时我提问: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你更爱哪一首,为什么?这一问使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喜爱合唱的占多数,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音色优美,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这些情感体验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学生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和理解。

  2.通过音乐要素的反复聆听来体验情感

  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如, 在欣赏《彼得与狼》时,学生就会说出:第一段的情绪是轻快活泼的,彼得愉快地散步。第二段情绪是紧张、害怕,小动物们看到狼来了,吓得四处乱窜,迅速躲避。随后情绪转变为自信,彼得不听老爷爷的劝告,执意在外面玩耍。第四段是害怕、危险,小鸭因为跑得慢被狼吃掉了。最后,高兴,狼被猎人打死了。这时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3.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获得情感体验。

  在这个领域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对音乐这一特殊的实践领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近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成人,特别是音乐修养水平较高的成人,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获取期待的满足。而缺少音乐经验的儿童只能更多地通过可见的外部操作来产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欣赏主体企图从音乐中获得某种体验的期待是欣赏热情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而期待的不断满足则是欣赏热情不断保持并增长的强化剂。如在欣赏《小象》时,老师在屏幕上展示小象玩耍、戏水、杂技表演等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展开想像,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小象嬉戏玩水、唱歌跳舞、杂技表演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学生们更加乐意去体会,也更容易获得情感体验。

  三、用唱、演、念的结合,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欣赏《春》,六个人一小组游春,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创造“春天”。而在欣赏完《孤独的牧羊人》后,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人朗诵歌词,朗诵时让他们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不要求语调统一,但要投入,最后还要谈一谈为什么这样朗读。

  又如欣赏完《猜调》后,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回家搜集谜语,把他们写出来让大家猜一猜,同时也可以模仿《猜调》自己创造歌词,并评出最佳创作奖。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达到了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多么的重要,音乐的活灵活现或是黯然失色都在于听赏者的欣赏能力。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更谈不上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因此,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匡惠主编:《音乐欣赏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第10次印刷。

  2.王安国、吴斌:《音乐新课标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5月版。

  3.曾芳: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3年。

  4.谢嘉幸:进入音乐的途径──音乐欣赏教学专题之二[J],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05期,30 .

  5.庄村玫:激发创新欲望发掘学生创造性音乐思维[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80-8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探寻音乐教学的“无痕境界”    下一篇:视听协奏曲彰显音乐课堂教学特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