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如何设计科学课的探究活动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这是着眼于培养未来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自然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应用,学习获取知识,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和做法。

  一、贴近儿童生活,尊重童趣,设计探索活动。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说明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必须尊重童趣,必须给儿童保持童趣的权利。
  (一)以童趣事物作为探索发现的生长点,并贯穿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童趣机制作用,激励持续探索的动力。如教学《沉与浮》一课,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突破传统实验束缚,实验方法儿童化,使探索性实验孕含学生的认识价值和情感价值。如研究水的内部压力,习惯上是用漏斗、U形管等器材做实验,方法成人化,也不便于学生独立支配。为此,我们用开口蒙着橡皮膜、底部连接橡胶管的塑料盒替换了传统器材,并从学生吹泡泡的生活内容中衍生出“借水帮忙吹泡泡”的实验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在童趣的增力作用下,推动学生主动认识:水对水中的物体有压力,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水越深水的压力越大等。
  (三)改组学生熟悉的实验内容,创设新奇情景,引起求知欲,激发探索动机。比如,不少学生在学前生活中曾见过甚至做过《镜子 》的第一个实验,再照图索骥,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镜子反光游戏,并记录出光的路线,从而激起了学生非要弄个明白的探求愿望。
  (四)增加应用知识的趣味性,在愉悦之中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探索成果的意义,使他们今后乐于再探索。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带有好玩色彩的问题,开展游戏性的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趣味制作等等,都可以使应用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实践证明,把童趣心理具体化于教学,最能有效地解放学生,学生才会乐而忘倦,越学越想学。我校三(一)班的杨启小朋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一周一节自然课真是太少了。如果时间能像光速一样该有多好啊!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上自然课了。”
  二、“削枝强干”,突出探索重点。
  《科学》课本为我们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只有把它转化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认知活动的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它蕴含着的教育作用。启发学生自行探求是探索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是,学生的自行探求与人类的科学发现又存在着认知能力、心理水平、外部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完全重复人类所经历的十分漫长、复杂、曲折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四方面的要求,分清主次,以主带从,突出所要探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自行探求。
  1.能体现人类探索发现的智慧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形成过程的能力。
  2.学生力所能及,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能推动学生从“现有发展区”朝着“最近发展区”迈进。
  3.能借助物化手段,为学生提供独立支配的实物材料,让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探求未知。
  4.教学时空条件允许,内容份量适度。
  例如《让电珠亮起来》一课,通过前段学习学生已有连接电路的初步基础和进一步探求的愿望,如果教师能以此为起点,选择结构外显、操作简便的电池盒、灯座、开关,启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明确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再辅以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特征,示范使用方法,讲明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找到已知与未知的连接点,排除操作技巧的干扰,那么学生就有可能逐步探求出电路连接的方式方法,并把精力集中在探求的重点上。
  三、合理分解,形成递进式探求环节。
  抓住了学生自行探求的重点后,还需要按照知识逻辑发展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分析达到教学最终目标所要经历的基本步骤,弄清学生能探求什么,可能会有什么困难,怎样增设台阶,从而做到按照学生的步子把探索的过程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坡度恰当、拾级而上的递进式探求环节,使探索过程具有渐进性、连续性和积累性,做到确保学生自行探求的实效性。
  例如,我们把《让电珠亮起来》一课的探求重点分解为七个环节分两课时进行:1.连接有灯座和电池盒的小电珠电路;2.使用开关控制小电珠的亮灭;3.连接两只小电珠有几种方式;4.用一节电池连接两只小电珠;5.连接两节电池有几种方式;6.连接两节电池、两只小电珠有几种方式方法;7.用开关控制上一环节电路中电珠的亮灭。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者引发后者,是探求后者的跳板,后者以前者为依托,是前者的提升。它既让学生经历了人类探索电路连接的基本过程,又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程序,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在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转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时,常常会受主观愿望、情感色彩的支配。因此,逻辑建构探索过程必须充分照顾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逻辑僵化,灵活编排探求环节顺序。如设计《流动的水》的探求过程时,考虑到学生对“借水帮忙使小水车转起来”,最易发生兴趣,而且还能探求流水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起到启发设计思路的作用,故此我们不墨守知识的传统编排,把探求水的内部压力安排在第一个环节,使逻辑建构富含儿童的心理特色。
  四、重视诱导设计,引导学生有序探索
  学生自行探求与人类一样,必然也要经历试错与摸索,为了减少学生自行探求的盲目性、随意性,还需要做好探索过程中的诱导设计,使探索活动在可控制的条件下活而不乱地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
  1.做好环节定向引导,在定向映象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抱着明确的目的有的放矢进行探求
  由于探求环节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前一环节获取的理性认识常常是探求后面环节的基础。因此,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问题,及时组织好研讨,用理性认识导引,都能使学生不断凭借已知探求未知,把握探索的方向。此外,利用学生某些规律性的失误行为也可以作为定向引导的切入点。如探求液体的热胀冷缩,常常会有学生不给瓶子装满水,引导学生分析这种行为,不但能帮助学生自行纠正失误,而且还能从“在这样的装置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受热或受冷”的联想中,引入对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探求。
  2.作好铺垫,填补“断层”,促使学生按照自然逻辑实现探求环节间的主动跃升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的教学内容不可能让学生完全依照知识的逻辑发展进行主动探求,在有的情况下会出现环节之间的探求“断层”,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措施为学生搭桥铺路,实现环节之间的逻辑过渡。如教学《沉与浮》一课,老师为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如:塑料盒、乒乓球、气球、纸、泡沫塑料等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交流。实验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这是保持实验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兴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讨论交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成调查研究、回答该问题和向他人介绍成果,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作为老师的我,在实验中则是起到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的作用。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鼓励,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支持,老师支持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合作,老师能将自己与孩子们看做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把握住探索方向,又把探索发现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精心建构探索过程只是为上好课提供了前提条件,要将它具体实施到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共振”效应,善于运用反馈原理,随机应变,灵活调控及时疏导,这样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采用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的锻炼,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科学课应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下一篇:浅谈对小学科学教学开放课余空间的想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