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4-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变革的时代。我们的社会在各方面都在进步,教育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一形式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学生的观察能力高低对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各阶段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观察;观察能力;科学态度;途径方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学科的教学就是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搜集、分析、解释信息,做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依靠仔细地观察现象,并从观察中发现能成立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由此可见,观察力对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那么,在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科学态度是造就栋梁的重要条件。刘默耕先生主张在自然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要能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对自然学习的兴趣和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他的基本观点和2002年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小学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达尔文也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因此,要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观察兴趣,就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和观察心理品质。

  1、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前提

  首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观察的习惯。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其次要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由于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最后还要培养好重复和长期观察的习惯。因为很多事物的发展特别突然、迅速,由于观察速度跟不上,还没观察清楚,现象就消失了。所以要一再重复观察,才能使结果可靠。另外,由于观察时,出现的次要现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窥视对主要现象的观察,只好再进行重复观察。为了增强观察的持久性,还必须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如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必须长期地坚持观察。观察时要有观察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具体。

  2、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关键

  观察时要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但是单单有细心还不够,观察事物时更要有耐心。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试验失败,需要再试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不动脑筋,不积极思考,即使是新奇的东西放在眼前,也会错过捕捉的机会;而处处留心,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可以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获得重要的发现。因此,观察后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做出合理判断,做出正确结论。

  在观察完毕后,对观察结果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正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如果试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改进后重新再做,直到成功为止。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用发挥地好,学生观察能力就能更好的得到培养。所以,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时候,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上课前创设好情境,提供观察材料

  现代学习方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能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而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且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为其保持“庐山真面目”。因为一切学问皆来源于客观观察,而不是某个神或人。例如:在上《蜗牛》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和蜗牛,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面对盘子里放的蜗牛和放大镜,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我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是位可依赖的朋友;这时,还需要教师用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帮助他们把扯得太远的话题拉回来,把讨论向深度里延伸,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2、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别人哺育式地灌输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观察实践中“悟”出来的。刚开始观察时,学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说、胡干,但在观察活动中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如在上《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讨论得热火朝天。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地让学生把不对的步骤调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换个方法再试一试。最后,学生得出了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结论,有课本上有的;也有课本上没有的,如:风一吹,水面会有波纹;筷子在水中会变“弯”;水会“变”色……,真正达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在学生观察的时候做适当引导,提高他们观察的实效

  科学课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更不是灌输,而是帮助,是引导,引导学生把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教师要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谁对,谁错,要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是可靠的,教师可把获得大多数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观点”。如当堂课没材料,没实验证明它的错误,教师可在下一节课带些会产生矛盾的材料,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研究,用事实说话,促使学生认清事实和概念,澄清错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4、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科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给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笔者认为一般可以让学生尝试以下几种观察的方法:

  1、验证观察法

  验证观察法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通过观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例如,在教学四上《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采来的几种植物茎的外形特征,学生从茎的粗细、软硬、光滑程度等方面说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教师追问“它们虽然有不同之处,可是既然都称为植物的茎,一定有相同之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学生分小组观察比较,教师在巡视中给予不同的帮助指导。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步步的告诉学生如何做,只是给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既然都称为茎,一定有相同之处”让学生学会学习,由学生自己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同类事物的相同点。然后学生再根据茎的特征判断更多的植物体是茎还是根。运用验证观察法,使课本理论具体化、真实化,而且在验证过程中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

  2比较观察法

  比较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观察法。例如,在教学《记录动物特征》《观察到了哪些特征》等课时,让学生观察青蛙、鱼、虾、蚯蚓等动物的外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触摸、观察实物,然后照实填写两者的外部形态比较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推导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利用比较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初步获得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4、解剖观察法

  解剖观察法是把被观察的物体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来,认真地进行观察,可以使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

  5、顺序观察法。是让学生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地。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如观察猫,先看头的形状与器官,再看猫的身体、四肢、尾巴、最后观察猫的习性,使孩子获得对猫的整体认识。

  6、典型特征观察法。引导学生先观察物体最明显的特征,而后再观察它的一般特征。如观察蝴蝶,先看它的典型特征翅膀的颜色,再看它的头、触须、胸、腹和足,形成对蝴蝶全貌的认识。

  7、分解观察法。是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地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认识,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观察客轮,先看客轮的外形,再对客轮的船首、船身、船尾、船舱进行观察,最后将各个部分的观察综合起来,就认识了客轮的全貌。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观察活动中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深入指导、启发、点播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总结和应用观察结论,达到增强学生观察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效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下一篇:怎样在科学探究中实施以学为主当堂达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