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教学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本文试从“如何发掘研究性学习的题材”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两方面谈及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从而最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研究性    主动学习    发现     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地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学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地,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些体会成功的愉快。为此,我们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发掘研究性学习的题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注重课前调查,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最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最终以“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开展课前调查,搜集、整理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

  例如:我在上《万以内数的读法》一课时,让学生课前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先读一读你搜集的数,然后把你调查到的数据进行归类,你发现这些数都是怎样进行读的?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调查知道了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多的,参加了社会实践,增强了学生课堂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从家长或书籍中知道了万以内数的一些的读法,并总结出万以内数读法的一些不完整的规律。由于课前学生的充分调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调查到的数据的读法,如:一个电饭锅315元,电冰箱1900元,洗衣机905元等等,然后通过归类找出万以内数的读法的一些规律。再如“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单价、数量和总价》一课,课前让学生进入超市调查一些小物品的价格,然后请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补充一个问题,并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改变书本上的知识呈现方式,挖掘研究性的题材,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

  2、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问,从学生的质疑中挖掘研究性题材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和操作入手,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乐于探索情境。

  《现代小学数学》中“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已经发现: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3条线段就一定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请学生拿出教师课前为他们准备好的3根小棒,让他们把3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摆放成一个三角形。很多同学的小棒都摆成了三角形。可是,很快有同学发现:他的3根小棒不管怎样摆放都难以摆成一个三角形。请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让全班学生看到。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马上产生了问题“为什么这3根小棒就摆不出一个三角形呢?”“能摆出一个三角形的3根小棒到底有什么要求呢?”学生带着疑问重新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中,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自觉性和探索性。

  3、创设课堂教学的矛盾氛围,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并探索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大胆提问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它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探索的状态。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提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育,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

  例如 “认识0”一课,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明白和得出结论:“0就表示没有,没有了就用0来表示”这一简单的道理。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创造矛盾情境:拿出一把直尺,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发现直尺上也有一个0,教师适时点拨,这个0表示……用拖足的语气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而引导学生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探究。学生也感到这里0表示没有是不可能的,产生了疑问,对自己的武断回答开始动摇。0在尺上到底表示什么呢?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况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的交流和探讨,小朋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感知问题,并在问题的指挥棒下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学生也从中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愉快和欢乐!

  4、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的最终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研究是教改形式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我们教师有责任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一是体现在课内,二是延伸在课外。我们应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后,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例如:如教学“吨的认识”后,布置一题:一辆自重4500千克的汽车,车上装有每台重1750千克的车床3台,要通过一座限重10吨的桥梁,是不是安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是反馈学生对吨的掌握情况。再如我在教学了“厘米、米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自己的步距是多少;然后再走10步量一量有多少长;量出20米的长度后,走一走大约是几步等等,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5、把生活中得问题转化成学生研究、探究得对象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由车轴安装的位置、车行使是否平稳的问题,展开研究、探索圆有什么特征;还有如“方程的意义”一课,由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来探究等式的特征,进而认识方程。“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则从班级中学生的转出和转入引入……这样使学生一方面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1、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表现为对学习具有较强的动机和兴趣,学习过程中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2、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体验与经验积累。这是学习过程的动态展现,表现为学生情感的流露,以及对知识和技能获得历程的感悟。例如在教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以说促思,以思维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4、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操作获得知识与经验。表现为让学生与情感或问题的直接接触,从实践中提炼出知识、方法、规律、原理。同时,使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

  5、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所遇见的问题。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有意识地请学生写100个2相加的算式。学生在书写时感觉到这样写太麻烦了,有没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最简单的方式。

  6、教师精心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教师出示两不同的形状的长方形,让学生去比较它们的面积是谁大。形状不一样,到底是哪个大,学生争论不休,各持己见。那么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办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新一轮课改实验提出:数学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教育上,要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放在第一位,立足“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实践、探索、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帮助“差生”爱上学    下一篇:让思维的翅膀在口算中自由飞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