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学好语文重在培养语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6-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感是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心理学对语感的解释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第二,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第三,对语言或者意象最直接的印象或感觉。

  背诵课文不仅是常识性知识点的内化手段,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一步。

  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除了大量阅读和背诵,培养语感的根本办法是提升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从语感的对象、语感的生成和语感的心理因素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语感和审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从语感的对象看,语言具有美感效应。语感的对象是语言。语言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除了在内容上力求准确外,还要考虑音律上的和谐与优美,注意语言的附带义(人们约定俗成的主观色彩),如语言的形象色彩、情感色彩及态度色彩等。附带义和音韵美即是语言美的表现。语感正是在语言的音韵和意义的直接感染下,在读者内心呈现出一个感性的具体形象,在读者的直觉思维作用下,迅速做出综合的整体判断,产生美感效应。

  其次,从语感生成过程看,语感伴生美感。语感的生成是读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积淀下来的语言感受力在语言环境中得以物化,从而产生出个性化意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语言的感受力得到肯定,获得了阅读的乐趣和自我满足感。如读到《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语感能力强的人就能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景,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这种感受的获得是强大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证明,自然也就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愉悦。

  再次,从语感的心理因素看,语感包含了想象、情感等美感要素。语言是产生语感的外在物质材料,记忆、联想和想象则是语感生成的内在精神材料。后者以情感为动力源泉和情绪导向,在形象再造或创造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小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有这样一句描写:“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只要抓住“贪婪”“吮吸”“欢笑”这三个关键词,就能将春雨中的杨梅树想象成一个饥渴的婴儿,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在母亲轻柔的抚摸下饱吸甘甜的乳汁,以及那种急迫的动作和欢快舒畅的情绪……在想象过程中,读者获得了一种强烈的情绪满足,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愉悦,在对语言的感受中滚滚而来。

  以上分析可以证明,审美能力是语感的内在实质,从审美角度培养语感,可以将语感提升到更高境界中,使其更具敏锐性、直觉性。

  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在语感训练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读故事要声情并茂。给年龄较小的学生读故事,教师要尽量在语气、语调、表情、体态上向学生传达美的信息,让学生听得见,看得着,直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

  第二,注意训练的整体性。语感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多种因素积累、沉淀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说清哪些是这样获得的,哪些是那样获得的,所以不可分门别类地进行训练。在实践操作中,最关键的是营造美感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其入境入情地感悟语言。

  第三,引导学生能动地参与。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学生在长期的对各种语言作品反复揣摩的过程中习得的。从语感生成过程伴生美感的角度看,为应付考试突击复习,大量做模拟题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阅读,自觉投入时间和精力,在美感享受中切身感悟言语的规律和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从审美角度培养语感,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