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22-08-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美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项意见的出台,让我们身为美育工作者的音乐教师们又肩负了新的时代使命,美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定位。我们的音乐课堂要具有时代性,我们培养的人要具备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

  所以我们在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策略之前,就要先理解和领悟《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版)两个理论依据。

  一、

  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中对音乐素养的构成有这样的表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同时,《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在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方面,不仅强调了音乐课程的音乐性、人文性与实践性,也突出强调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使其教育目标更具技术操作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它立足人的音乐发展,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不同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共同所应有的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音乐素养。音乐核心素养强调的是音乐学科的价值内涵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音乐学科对于学生音乐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其中音乐审美与体验是核心,其他还应包含音乐表演与音乐文化。音乐核心素养与音乐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认识音乐学科本质、设计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活动以及正确进行音乐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与《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种性质是一脉相承的。

  二、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教学策略具有知识性和灵活性,而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由于教学策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标准,以不同的角度,可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结合教学课例谈一谈如何构建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积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是一种有组织的声音,由诸多元素组成,包括音调、节奏、节拍、音色、旋律、响度、混响以及轮廓和空间位置等。这些元素往往不是单独表现,而是以融合形式表现出来,使人感受到愉快、轻松。音乐具有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独特功能。音乐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出发,通过对音乐旋律、音乐形象、音乐情感与音乐文化的层层感悟,去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音乐素养培养的过程,既是一个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音乐审美态度构建的过程,这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体验真实的情景、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规范有效的音乐训练以及合理的教学流程,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真实、生动的音乐教学情境,是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观看《四季的歌》课例视频

  学习《捉迷藏》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伴着《四季》的钢琴曲欣赏了四个季节的风景图片,让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上走进了四季;而后让学生演唱四首描写四季的歌曲,学生们用歌声再一次走进了四季;在学习歌曲后,让学生们自编动作来演四季;最后,伴着《乘雪橇》的音乐共同欣赏吉林市美丽的冬景,从而使音乐课堂走向高潮。

  观看《冬雪》课例视频

  学习《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伴着《冬》的钢琴曲欣赏了美丽的冬季图片,让他们从视觉上走进了冬季;然后让学生演唱歌曲,学生们用歌声再一次走进了冬季;在学习歌曲后,让学生聆听合唱版的《踏雪寻梅》,并为歌曲加入轮唱及衬词的演唱来演绎冬景。

  在以上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音乐教学情境中,学生从对音乐的初步体验发展到对音乐内涵的深入挖掘,从对音乐的感悟上升到对音乐文化的接受,从而思想得以升华,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音乐,艺术火花被点燃,掌握了音乐学习方法,提高了音乐能力,获取了音乐情感,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创设真实的音乐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这是我们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二)

  开展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教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让学生的表演潜能、创造性潜能得到发展,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融洽与他人的感情,并从中受到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熏陶。奥尔夫曾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亲身实践、体验、联想等方式,带领学生感受音乐、认知音乐。这种突出实践的教学,具有自主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的音乐探究、知识掌握、音乐审美具有很好的作用。在这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正确的音乐学习方式得以建立,聆听感受音乐的习惯得以养成,核心素质实现全面提高。音乐素养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直接体验和积极参与来获得的,音乐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音乐实践。

  例如:学习《音的强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索出声音的强弱,我首先出示钹、碰钟、串铃、锣等打击乐器,指导学生用力敲击不同的乐器,听辨声音的强弱。从而总结出不同的乐器,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声音强度大体相同。然后教师用强、弱两种力度敲击同一件乐器,让学生听辨乐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并尝试体验声音的强弱,总结出相同的乐器,运用不同的力度敲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有强有弱。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上去感知力度变化,再让学生通过敲一敲、听一听、说一说,很自然地使他们对力度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探索出音的强弱,突出了本课的活动重点。

  有位资深专家曾说过:音乐课就是要体现音乐性,自然音响也好,都要有表现力,要有美感,节奏也是音乐,也具有表现力。针对低年级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利用学生喜爱游戏的特点,选择有趣的、学生喜爱的游戏,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充分自由表现自己的主角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例如:学习《音的强弱》一课时,当学生了解到声音有强有弱后,我设计了音乐游戏这一活动,教师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小鼓,学生随着力度的变化拍腿和跺脚。这样的设计既抓住了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活动激情,又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好地体验了音的强弱。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和理解是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充分结合语言、绘画、诗歌、舞蹈、戏剧的多种审美因素相互渗透,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竟界中。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例如:学习《京调》一课时,在音乐实践这一环节中,首先为学生介绍唱、念、做、打这四个京剧的表演形式,然后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断《拾玉镯》和《苏三起解》,说出它们的表演形式;而后,让学生学唱《苏三起解》的唱腔及模仿表演《拾玉镯》中开门、高兴和走步等动作。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上去感受京剧的韵味,再让学生通过唱一唱、做一做等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准确体验和表现京剧的风格和韵味,为聆听乐曲《京调》做铺垫。

  (三)

  多维度的学生评价

  1. 鼓励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评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对引发学生求知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等,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鼓励评价的方式很多,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可采用以下两种常用的方式:

  ⑴真挚的口头语言评价。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地创造出各种生动的语言,关心赞赏、鼓励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其有极大地满足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⑵丰富的形象评价。低年级学生对形象化的物品十分感兴趣,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评价中,充分运用“形象评价"具体、生动、活泼的手段,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不仅容易接受,印象深刻,而且评价效果持续的时间更长。如:卡通形象的小粘贴、小伙伴们共同拍节奏鼓励等。

  2.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能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体验自己的价值所在,学会关心,学会以团体的力量去竞争与合作,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学生相互评价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评价效果。如:在歌表演、音乐创作等活动中,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通过对同伴的评价,既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同时在互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3.学生音乐素养的评价

  进行关于音乐素养的评价确有难度。我们需要将那些不易测量的内容转换为可以观察的外显表现,编制与其相适应的测量标准。对于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的评价,一是可以从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参加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的态度进行评价,以此来了解学生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学习态度以及个人审美素养所处的水平;二是通过学生个体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具体实践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效果评判个人音乐审美素养所处的水平。

  图例

  (四)

  构建有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主要教育因素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步骤、环节与流程。

  我的课堂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聆听歌曲,感受体验

  3.情绪处理,歌曲表现

  4.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我将结合课例《我是草原小牧民》进行教学模式的阐述。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安排在人音课标版三年音乐上册《草原》一课中。本课以“草原”为主题,让学生体会我国蒙古族民间音调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地区音乐的民族风格。这是一首带有浓厚草原风格的儿歌,旋律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情绪热烈、欢快;节奏跳跃性强,非常具有舞蹈的律动感,表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喜悦自豪的心情。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

  ⑵观赏草原风光的视频。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教材单元的主题或本课学习歌曲的主题,展开系列的情境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注意,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以音乐为主线。(听辨音乐旋律、节奏、音乐配画面等)

  2. 学习歌曲,综合表现

  这部分是整体学习歌曲的环节。

  这一环节中,要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要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不要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

  3.感悟体验,表现歌曲

  ⑴提问:《我是草原小牧民》和《草原上》都是表现“草原”这一主题的歌曲,这两首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一样吗?

  ⑵提问:对于不同速度、情绪的歌曲,演唱的声音是否一样呢?

  ⑶分组填写答题卡,为两首歌曲选择正确的演唱声音和情绪。

  ⑷运用不同的声音演唱两首歌曲。

  歌曲表现,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古人曾说,言之不足咏之歌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在这一环节中,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用音乐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4.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学习蒙古族舞蹈动作并进行表演。

  这是在总结本节课所学新知后,由教材向生活,由本科向其他学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环节。

  教学中,我们不唯模式,但要有模式。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学内容内在规律和师生发现规律的表现形式。模式的初衷是对教学的一种规范。它旨在规范教与学的活动,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贴近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模式的背后应该是理念与思想,虽然模式外显的是教学方式,但其实质应该内含丰富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任何教学模式,只有内外有机融合,才能神形兼备,才是有效的。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活力”,好的教学模式并不在于分成几步,有几个教学环节,更不在于有一个好听的名称,而是在于是否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活力,让老师充满活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课堂真正达到动态、愉悦、有效。

  以上就是我本次“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认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对于当代教师来说,我们不应固步自封,只当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学会与时俱进,培养的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得失与改进    下一篇:小学音乐识谱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