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行道树》教学案例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03-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新课程下,由于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同学们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积极进行思维,学生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亮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的备课设计和学生的实际反应时常会出现“摩擦”。这种“摩擦”有时会让我感到尴尬和懊恼,但更多的却使我感到惊喜。毕竟,有摩擦才会迸现出火花。

  就拿学习《行道树》这篇课文来说吧,我的备课设计是: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首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与我们”这句富有哲理性的话,然后从“神圣”、“痛苦”、“深沉”三个方面来理解文章主旨,难点暂时定在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上。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却出乎我的预料。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已经体会出这几篇文章除了表明意思以外,还蕴藏着更深刻的道理,像第一课当中的《在山的那边》,第二课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等,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行道树》这篇课文,看看那它蕴含着什么深意?”

  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默读课文。

  一会儿,有个学生举起手要求发言,我示意他站起来。

  “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不只是写行道树的。”他一边思考,一边谨慎地说着。

  “那是写什么呢?”我问。

  “是赞美清洁工的吧?”他用征询的目光望着我说。

  学生说得多好啊!他们已经把“树”和“人”联系起来,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思维就是想象和联想,只是学生还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所以,我对这个同学的积极思维进行了肯定,紧接着我又问道:“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拿起课本读起来:“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落的烟尘。”

  看来,学生的回答并非无凭无据,他们是经过深入思考得出来的。再看下边,又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我灵机一动,说道:“你说的有道理,请将你的看法简要地写到黑板上,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这位同学的发言,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进一步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他们纷纷举起自己的手,抢先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这篇课文是赞美边防战士的。我从‘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这句话,想到了边防战士远离家乡亲人,在边防站岗值班,正是这种情况。”

  “很好!”我不觉为他的联想和分析叫起好来。随后他也将想法写到黑板上。大概是受了这两位同学的启发吧!其他学生也纷纷举起了手。争着要回答,他们的答案有工人、教师、交警等默默工作者和无私奉献者,我被他们饱满的激情感染了。我进一步和学生讨论着:

  “我们接着来看,这些人在思想或精神方面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我引导着,询问着。

  片刻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他们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他们都为社会作贡献。”

  “他们都默默工作。”

  我又让几个同学对板书做了一些修改……

  绕了个小圈子,学生们的思维空前活跃,对于难点的理解也并非我所想的那样困难,他们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总结出了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同学们像一枝枝闹春的红杏,翘在枝头,带给我们几分惊喜,几分启迪;又像朵朵迎春的花朵,绽放在我的心头,给我许多美好的遐想……

  评价与反思:

  《行道树》一课讲授后,我深有体会的是:同学们“对于难点的理解也并非我所想的那样困难。”这句话不但对于“这堂课,这批同学”而言是对的,而且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是说,我们对学生的估计都太低了。

  当然,如果我们用自己预先想好的答案去限制、考察、检验学生,学生也许不能符合你的要求。于是有的老师就认为学生“水平低”,甚至认为学生“笨”。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路,不以我们的标准为标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的答案也不见得不比教师的高明。

  阅读是一个很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学生)与作者(课文)的交流。每个学生因为知识背景、个性等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不能用一个标准去限制死。学生在理解方面可以富有个性。他们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相反,教师的答案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我宁愿尊重个性化的东西,我宁愿听幼稚、浅薄而却是鲜活的东西,也不愿看那先验的、教条的却貌似深刻的东西;我宁愿听学生说,这篇文章我不喜欢、不爱读、没感觉,我不愿听假的、空洞的、大而无边的话。

  我在课前有所设计,希望把同学一步一步地引入对文章的理解,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它容易引导学生发现共性。不过在我看来千万要注意,当心掉入“请君入瓮”的陷阱。如果是这样,那么课堂气氛再热闹,对学生的真正发展却是无济于事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二语文教学案例:让作文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下一篇:《老王》教学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