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以德为本,培养健全人格——谈小公民道法建设与中学历史教学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以德为本,培养健全人格——谈小公民道法建设与中学历史教学

湖南省地质中学 赵艳喜  李佐开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积极个人主义思想日益增涨。于是就有了恶人行凶而围观者的麻木,“日本军旗裙事件”后的苍白辩解、体育明星面对众多外国记者大谈不知“卢沟桥事变”为何物时的坦然、国家亿万资财被中饱私囊的大手笔………。

于是常有人感叹“世风日下”、“道德缺失”,于是社会疾呼、国人疾呼: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

为了提高国人的道德素养,加强道德建设,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共教育部也下发通知,要求在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学校作为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把青少年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人群。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建设重任。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人格教育,要把做人、成人、修身放在首位。教会学生做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道德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应当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者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如何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呢?笔者认为:

首先,在教学中要重视德育点的挖掘,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

古今中外历史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的素材,在人生体验和人格发展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是进行人格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找准切入点,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重新挖掘,诠释德育内容。如在讲授“百家争鸣”各派思想主张时,就可以儒家的“仁”、“礼”,墨家的“兼爱”为切入点,对学生先进行做人原则、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讲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以“哥伦布竖鸡蛋”的历史小故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

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小结我国近现代的法制变迁,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意志,所以从她派生出的所有法律、法规我们都应遵守,否则就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坚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原则。

德育的主体是广大学生,单纯的道德理论、政治说教是为学生所抵触的,苍白而无说服力。人格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一种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的认定与接受,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人格培养中不能急于求成、简单化,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收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如在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时,我就拓展讲述了慈禧太后为镇压人民的抗争,竟下令清军调转枪口,屠杀毫无戒备的义和团战士,将义和团战士们的头颅挂在城墙上欢迎八国联军的到来,不少清军将领甚至还带着食品等慰问品前去慰问八国联军,学生们闻之无不哀恨连声,再讲到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劫掠、屠杀无辜、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时,学生们义愤填膺,激愤之情益于言表,久久不能平息。在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时,我结合时事,拓展讲述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和钓鱼岛问题,无不激起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意志。

第三,在教学中,多用正面的人物、正面的形象影响他们,用真挚的语言去感染他们。

对学生道德规范的传递,主要有两种途经,一是榜样和示范,另一条是言语教诲。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学者、先辈、志士的鲜血不能白流,要让他们成为学生的偶象青少年学生感情丰富,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常常能引起他们深刻的感受和执着的追求,成为鼓舞他们前进的强大动力。用正面人物、正面形象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和这些人物进行对照,向道德范例靠近或认同的愿望和积极向往的心理品德,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自己的健康人格,在言语教学上,讲课时语言真挚,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达到良好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

讴歌时要富于激情,谴责时要寓于愤恨,让学生融入历史,在历史中活动,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活动场景,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南京大屠杀”时,语言要悲愤、低沉,但要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树立起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第四,充分、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素材更直观、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于历史教材理性、客观的叙述、分析、评价和教师的讲述,学生更易接受的是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爱国主义事例更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如讲授“五四运动”一节时,我将学生的演讲游行示威,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的图片,当时学生传唱的爱国歌曲录音等,编制成一个精美课件,充分全面地展现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全过程,学生学过之后,无不为五四精神所激励,不由自主地萌生一股为国家奔走呼号,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在讲授《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节时,我在课件中插入余光中的配乐诗《乡愁》和国民党、亲民党主席到大陆的访问时的浓浓乡情和在北大、清华大学讲演的精彩片断等这些精美的画面,深情的朗诵和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无不萌生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第五,开展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比如课堂上的听讲、发言、作业等做自我评价,利用活动课,放手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理解利用资料,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增加了自信、培养了自立的能力,锻炼了独立人格,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促进人格的发展。

总之,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一定要把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国民的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才能赋予历史教学以无限的生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下一篇:浅谈历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