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让孩子们喜欢常态下的音乐课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让孩子们喜欢常态下的音乐

              油坊中心小学  施琴

孩子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是一个不变的事实。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喜欢上公开课。在公开课上,音老师们几乎是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多媒体,多媒体课件中是老师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搜集的图片和音像资料,有美丽而丰富的画面,让孩子们们看了还想看;在公开课上,老师们竭尽所能地吹拉弹唱加蹦跳,使出浑身本事在那作秀表演,课堂上热闹纷呈,所以孩子们都爱上公开课,连听课老师也忍不住要拍手叫好。可无奈的是:这些课看着容易学着难啊,你说跳一节课已满头大汗了,如果是在平时几节课连上该怎么办呀?在平时,也不可能使用这么多的多媒体,而孩子们上得最多的还是常态下的课,像家常便饭那样普遍的“家常课”。所以我在向人家学习了展示课后,都会立足于自己的常态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我常态课所用,力争使自己的常态课赢得孩子们的喜爱,使孩子们喜欢上常态下的音乐课。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总结出了常态课的一些注意点:

一、     建立课堂常规,凸显音乐的特征

实践教育学指出: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必须以恰当的课堂常规为基础。课堂常规也因学科而异。音乐能熏陶自己的心灵,培养自己的审美,成就自己的气质,所以,在建立音乐课堂常规时,一定要注意体现审美性。比如:在歌唱时,要求坐姿端正,还要挺胸收腹、面带微笑、全身放松、状态积极,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唱出动听的歌声,体会到歌唱的高雅。同样是谈坐姿,在欣赏时又不一样了。欣赏是耳朵在工作,你可以听得摇头晃脑,也可以闭着眼睛听得入神,也可以正襟危坐,只要能带着耳朵听就行。这样的课堂常规不是紧箍咒,相反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有自由的空间。在这空间里,他们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品悟自己的感受,享受自己的尊严。放松的、没有压力的课堂教孩子们如何能不喜欢音乐呢?

二、     牵引一条线索,挖掘音乐的共性

一本音乐书上有不少的歌唱曲目,如果老师一味的机械盲目的一首首地教唱,只会让孩子们在这些毫无联系的歌曲学唱中慢慢失去耐心和兴趣,不然就是被逼无奈地选择服从和妥协。其实,如果让我们做个细心人的话,总能挖掘到歌曲的共性。低年级的教材中没有乐理知识的教学任务,但小朋友们总能在歌谱中敏锐的看到一些“特殊”的符号。比如:一个像眼睛一样的小点、一个像“3”和“7”一样的小花等等。老师不宜将它们的“大名”告诉他们,只能依据他们的形象给它们一个“小名”。那个“点”是小眼睛,眼睛可以看得远,哪个音后面有了它,时间就要唱得长一点;那个“7”和“3”就像路上的红灯一样,遇见它们都要停一停。小朋友们认识了新朋友,心里可高兴了。每次在听一首新歌的范唱时,总能很积极地提醒大家要注意“眼睛”和“红灯”。在一首新歌曲里能看到自己认识的“老朋友”,会感觉亲切许多,对学习新歌的兴趣会大一些。

在二年级下学期的教科书中有这样两个单元:“小鬼当家”、“小小兵”,在教学时,我始终贯穿的线索是“小孩不小”。是这样引出《我当老师》这首歌的:你瞧,这个小大人像模像样的做起了老师,你听,他的学生都有谁?一听歌曲,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们不禁捧腹大笑。这个小老师教育他的学生要节约粮食、不挑食、要爱劳动,这不,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他早早地起了床,因为他要和奶奶一起去买菜,他决心从今天开始,他也要改掉挑食的坏毛病了,他们都买了些什么菜呢?这样,你会发现,孩子们听《买菜》这首歌时甭提有多认真了。在这个小大人心中,还埋藏了一个远大的理想,让我们来听听又是什么呢?嘿,又很自然地引出《小海军》和《学做解放军》两首歌曲。

再来看高年级歌曲中的联系。高年级的歌曲已经有点复杂了不同的歌曲描绘了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形象带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看起来不同的歌曲有着这么多的不同点,似乎毫无联系。但学生在学了第一首歌曲后就有想继续学下去的愿望了。因为我们都共同发现,一般的歌曲都包括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两部分在情绪上稍微有点不同,不同的情绪就应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这样的特点几乎是所有复式歌曲的共性。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自己去分析歌曲了,来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从而准确、恰如其分地表现歌曲。

看似纵多毫无联系的歌曲,就被这样一条细微的线索串联了起来,就像一节课被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贯穿始终那样,学生能保持高度的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着知识,逐步提高自己。

三、     培养创新精神,形成课堂的亮点

前面说道学生不喜欢有压力,但学生却喜欢有挑战。“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小孩不小歌》中有个衬词“嗨”,孩子们很喜欢,唱到它时都会手舞足蹈,老师在这时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此设计一动作,学生马上就能领会老师的意图,说出此动作要能体现“小大人”的特点,孩子们表演得非常棒。唱会《学做解放军》后,马上就有同学提议在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处加上铿锵有力的口号和口令。到歌曲中一试,效果果然很好,再看看孩子们,个个是喜上眉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孩子们在每节音乐课上都在期待着这个亮点,都在积极创造这样的亮点。值得期待的课难道不是他们喜欢的课吗?

常态课,没有形式多样的设计,没有美轮美奂的多媒体画面,有的只是简短而直接的导入,传统而扎实的教学,细微而巧妙的创新。就是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等待中期待,在期待中渴望,这对老师来说是最大的欣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音符在流动中更美    下一篇: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