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范围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范围
(一)创造的音乐学习
l 常听学生在私下议论说:"音乐课真没意思,在音乐课上睡一觉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课上唱的歌曲,听的乐曲也实在太陈旧了。"会唱歌就行,懂那么多音乐知识有什么用?反正我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我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改善课堂气氛。
l 创造的音乐,简单说,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音乐的学习活动。带有游戏性的音响探索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自由自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地用自己的耳朵对各种音响的性质等进行判断,然后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种音响所表达的形象、意义、最终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音响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创造出属于学生们自己的新的音乐过程。
如歌曲《小雨沙沙》自制打击乐。同学拿空矿泉水瓶,里面装上沙子、豆子、大米等东西,只要一摇动,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先请装了黄豆的同学演示一下,同学们都说这是大雨"哗啦啦"的声音,我又让装小米的同学也来演示一下,同学们说这回才是"小雨沙沙"的声音……然后分别创作歌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l 把握好创造的音乐学习的指导思想
提及创造教学,很多音乐教师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或想法。如"我的钢琴水平很低,还不能弹奏贝多芬、莫扎特的奏鸣曲,即兴伴奏也不行。""我从没学过作曲。""对于那些既不会弹钢琴、又不会识谱、甚至连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都还分辩不清的学生,他们怎么可能进行音乐的创作活动呢?创作音乐活动应该属于那些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的作曲家的事。我们学生能够唱歌不跑调,了解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就相当不错了。"其实以上问题主要出在教师对进行创造音乐学习活动概念不够清楚。大多把进行创造音乐活动等同于让学生作曲了。实际上,教师只要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其更好地发挥各种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以上的担心也好,问题也好,均可烟消云散。
(二)即兴的音乐教学
l 可以说有音乐课就有即兴教学,只是每堂课即兴成分的多少不同而已,有时一节课的闪光点恰恰就是教师即兴发挥得最好的地方,因此,课堂上的即兴教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l 什么是即兴教学
一节课或一节课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案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其操作过程即为即兴教学。
l 把握好即兴教学的运用
(1)借题发挥
当课堂遇到偶发事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教学方案,针对特别的课堂情景和学生情绪,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例如:《音乐周报》上有这一事例,曾有位老师在准备为一个班的学生上音乐课之前,发现学生情绪异常,原来同学们刚参加完本班一位12岁同学(因意外死亡)的追悼会返校来上音乐课。在此情况下,这位老师果断地放弃了原教学方案,即兴地在钢琴上弹起了《哀乐》,伴随《哀乐》的是同学们的一片哭泣声。之后,老师将学生们悲痛情绪引入到《哀乐》所表现的特殊的悲痛情感中来:音乐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悲哀沉痛的气氛的……课堂上有教师的情境营造,情感启发,提问讨论等……以致学生多少年后仍忘不了这节音乐课。
(2)有感而发
教师临时决定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补充性、扩展性的发挥。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歌时,发现一名学生眼睛里充满泪水,老师想,这首歌的情绪和内容怎么会引起他如此的情感反应呢?便问其缘由。他说:"我表哥曾教我唱这首歌,我记得那是'六一'儿童节,我们去郊游的时候,当时,我们是那么的开心,可是如今他因失足去了工读学校,此时,我好想念他,好想他和我们一起唱这首歌。"老师和同学们被他童真的语言所感动。于是,老师修改了原方案,增加一个组织同学讨论"如何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教学环节……。最后,老师对那名学生说:"你要给你表哥写信,要他不要忘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歌,有机会你们再一起唱这首歌。"
(三)赏识形式的创新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又一途径
赏识,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欣赏态度。亦是组织教学的又一重要元素。能否把握这个度,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和树立自信的关键所在。科学地运用赏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不能一味地说"好",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时不经过深入思考而贸然举手。因此,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加以理性赞扬,并及时作中肯的评价。
在音乐课上,我们通常在学生答题后,采用"X X | XX X | X X | XX X|"的节奏拍手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侧面看,气氛固然很好,回答的学生也很乐意接受这种有节奏的掌声,可遗憾的是时间久了,学生会习惯性地机械鼓掌,缺乏了激情,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在教学中,每次根据教学中唱歌节奏的重难点加以提取,移置过来,教学前先让学生试拍,作为此课教学中的掌声素材。例如,在教学十一册第一课《我把祖国爱在心上》这首歌时,我把歌曲中的1、2节节奏加以提取,即X X X | XX OX | 还可将1、3小节进行并列比较,标出A、B,让学生按A或B选择节奏鼓掌。这样,既掌握了本课节奏的重难点,锻炼了学生的节奏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可谓一举多得。
2 当用一个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物时,就会看到美好的事物,反之。把这种观点引进教育,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
如在这次"三新"赛课中,景秀小学一(2)班有位左手残疾的学生,当我把恐龙头饰给他时,发现他的左手是残疾,就不想给他了,因为扮恐龙的小朋友在课中起一定作用,就想换一个乌龟头饰给他,但他用很坚定的语气说:"老师,给我恐龙吧,我行,我行的!"看着他自信的目光,当时,我也不管课上他能怎样了,就用赏识的口吻对他说:"你真勇敢,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会是一个可爱的小恐龙!"他高兴地接过头饰戴在头上,学着各种恐龙的动作、叫声。想想看,如果我当时不这么做,也许会给他心灵留下深深的阴影,也会大大削弱他的自信心。
(四)谈课
甲:来!看看今天我带来了什么,大家可以闻一闻。
乙:哇!好香的茉莉花茶!
甲:怎么样,大家泡上一杯尝尝吧。
看了以上的这段谈话,在座老师会想到什么?是亲朋好友随意交谈,不是,它是发生在课堂里的一段师生间的对话。甲是老师,乙是他的学生,他们在欣赏民歌《茉莉花》,他们在谈课,谈音乐课。
2 谈课即上课,只是它是一种尊重学生人格的人性化的上课。谈课的重要特征是民主化学习。

    

2 谈课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而不是纯粹的学习内容,因此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熟悉民歌《茉莉花》的旋律风格、产生背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了解了它的生物特性及各地的一些民俗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还谈了茉莉花的实用价值,这里,学生的一言一行所带给大家的收获已远远超过书本上所规定的要求。当大家在说此曲的旋律如何如何好听,花儿怎么怎么芳香时,一位学生突然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是他家种过茉莉花,虽然芳香扑鼻,但开花期很短,生命力较之于其他花种相对脆弱。可见,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学习就是目前十分强调的研究性学习。
2 谈课教学培养了交往能力
既然谈课,老师的形象就不再至高无上的了,而应以交谈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因此,在师生的相互尊重、合作、交往中可以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尊严。
(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让其它学科与音乐自然融合,像无声的细雨一样渗透进音乐教学的某些环节中。于是,我在歌曲《边区好地方》教学中,利用地理历史、常识及风土人情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知识,歌中像"边城"、"赶集"等词,就通过谈话,查找资料形式去理解掌握,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又如,歌曲《粉刷匠》,我用了导词,粉刷匠很能干,把房子刷得洁白美丽,就这样把教室刷白你们满意吗?这时,孩子们的思维如泻洪的大坝被打开--"我们可以刷一座红房子,我们可以画一座钟房子,我们可以在房子里画上许许多多的画",于是,粉刷匠的工作马上变得丰富、有趣了,粉刷匠变成了小画家。他们有的画蓝天,有的画小草,还有画春姑娘……一边唱一边画,并把自己的画编成歌词唱出来。
我是一个小画家,画画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画得很漂亮
画了蓝天画小草,还画春姑娘
哎呀我的新房子,变呀变了样
哈哈哈!……
(六)双情渗透式教学
所谓"双情"即为教师的情与学生的情。双情渗透式教学就是教师以情激情,点燃孩子们对音乐情感火种,带领他们细腻入微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使其内心与音乐产生共鸣,很快进入角色中去。
如《好汉歌》,无论其节奏,还是旋律都大大超出六七岁孩子们接受能力。在还没有教他们其中难点时,他们就能津津乐道地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得淋漓尽致。试想,把这支歌曲在学生没接触之前拿到课堂上来,运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先解决难点,再学习歌曲,其效果定会很糟,因为它不符合人类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在反复实践之后,我提出结论:充分利用完整的音乐形象,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双情渗透式教学模式,将会使师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音乐教学最佳境界。
音乐作为流动艺术,它体现在一句话:"溶理于情"。而"情"字最表层的表现即表情,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穆塞尔说:"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中心位置,音乐应从表情开始。"
三、音乐课堂教学手段创新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运用音乐教学中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乐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
(一) 歌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在一年级教学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为了创设歌曲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夜晚的安静,许多动物都进入了梦乡,小宝宝也要在悠荡的摇蓝里,听着妈妈甜美的歌声渐渐入睡的情景。可以先拉上教室的窗帘,使教室的光线相对变暗,营造夜晚的氛围,然后柔声地说:"夜深了,天上的星星、月亮都困得闭上了眼睛;地上的鸟儿、虫儿累了嗓子,也停止了歌唱。我们家的小宝宝因为一天紧张的学习,也一定想好好地休息了。老师扮演妈妈角色,一边关爱地看着孩子们,走到孩子们跟前轻轻抚摸他们的头,一边在黑板上贴上事先准备的贴画(星星、月亮、鸟儿、虫儿……都闭上眼睛安静睡觉的画),然后深情地对大家说:"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小眼睛,让妈妈的歌声伴随你快快进入甜美的梦乡。"由于老师角色的变换,话语中时时透露出像妈妈一样真挚的情感,给学生以温馨与关怀,孩子们渐渐进入情境,这时,老师弹起了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的旋律,并轻轻哼唱歌曲,在舒缓、柔和的意境中,随着老师深情的演唱,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当起了听话的小宝ΑR黄鹚孀徘偕嵘鹆烁枨Mü淌Χ砸衾值睦斫猓ü淌巧谋浠唬ü淌Ω盖装愕墓鼗常寡那楦惺澜缡艿礁腥竞脱眨谇币颇卸昧巳思涞恼姘?BR>(二) 叙述故事的形式掌握不同节奏的表达与律动
如故事:我们家的小宝宝非常喜欢小动物,从乡下姥姥家里抓来一只才出生十天的小鸡,一家人怕他跑走,每天把它关在小笼子里,又是看又是喂,喜欢得不得了。这天,一直想妈妈的小鸡,乘爷爷奶奶买菜、爸爸妈妈上班、小宝宝上学的大好时机,从笼子里的夹缝里钻出来了,跑到门口的大院子里。虽然没能找到妈妈,但院子里有草,有虫,它就在草丛里捉起了虫,晚上小宝宝放学了,发现心爱的小鸡不见了,急着去问爷爷奶奶。这一下,一家人忙坏了,爷爷弯着背去寻找:X  X | X  X | 奶奶拄着拐杖也急着跟上:X - | X - | 心急的小宝宝跑得特别快 XX XX | XX XX | 小鸡看到这么多人都来抓它,吓得到处乱窜:XXXX XXXX | XXXX XXXX | 院子里这下可热闹了。
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出示节奏并加以生动形象的律动表演,学生兴致显得特别的高,节奏的掌握也很好。
又如:在学习《闪烁的小星星》一课时,我大胆尝试改变课题为《星星变奏曲》,让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表现可爱的小星星,用3/4拍的节奏来表现《星星摇篮》,跳跃的带有休止符的节奏2/4拍表现《顽皮小星星》,再进行《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蓝曲》--《顽皮的小星星》节奏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节奏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最后与小星星们跳一曲恰恰舞。
(三) 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把音乐还给音乐
想象是音乐的翅膀。说到这里,使我想起曾听过的一堂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介绍木琴之后,老师打开电脑屏幕,出现了一幅平原小骑兵的画面,随着音乐变化,电脑自动展示了一个小骑兵晴天巡逻、遇到暴风雨,与暴风雨搏斗等动画过程,。初听结束,老师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发言踊跃,仿佛是在看图说话。我想说的是,这些画面优美但千篇一律,话语就能代表孩子们的感受吗?就能涵盖这音乐所有内容吗?孩子们对教师的提问都是比较敏感的,虽然教师问的是"你的感受",但受画面暗示的孩子们总会投其所好,所换来的结果只能是千篇一律。这首先便忽视了孩子们的个体性差异性,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任何一种情感体验假如我们用理性的语言对其加以阐述,必将失去它原有的光彩,甚至是阐述得越多就越苍白。音乐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它的出示时间应在孩子们没有顾忌地各抒己见后,作为一种参考或提示,我想会更好。

      

2 感悟是欣赏的核心
让学生从力度--音色--速度--时值--音高逐步去体验音乐,最后在这基础上主动表现音乐,用各种方式或唱或跳或奏来表现音乐,体验成功,体验音乐的美妙,即对音乐感受后的有所悟。
(四)我教学生"玩"乐器
一玩--认识乐器
当某件乐器第一次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这个新玩意儿定会充满好奇,总按捺不住地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为了不让课堂乱,教师往往会禁止学生这一行为,而先要告诉学生怎么演奏然后从单音开始练习,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给学生画一个框。虽然课堂是井井有序,可是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想我们不妨先让课堂"乱一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以保护学生对新玩意儿产生的好奇。
如:口风琴教学,刚开始我用了一半的课堂时间去给学生自己去"玩",去发现音是怎么出来的,接下来老师范奏几首学生熟悉的小乐曲,以激发学生想学的欲望,然后老师用钢琴弹单音,要求学生在口风琴上演奏相同间高的音。
二玩--自己熟悉旋律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唱歌旋律自由演奏,哪怕是一曲也好,学生就有种成就感,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玩--技巧学习和运用
也就是让他们自己要求自己玩得更好。如《欢乐颂》一曲,运用了连续缩指、扩指,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谁把旋律演奏得更流畅。当一个学生自己摸索或先学会了一个技巧,然后谈谈表演后的体会,这样更能激发其它同学的学习热情。
四玩--谁演奏得更动听
应加强对学生情感的表达,不要一味强调是否演奏正确,在一次国际音乐交流会上,中国小朋友与日本小朋友同台演出,就发现在都能熟练演奏情况下,日本学生在演奏乐曲强调有序,乐曲情感表达细腻,个人演奏时非常投入,身体轻轻晃动,完全陶醉在旋律之中,而中国学生则是平谈正确地演奏乐曲,生怕演奏出现失误,显得特别紧张,甚至演奏完后夸张地喘了一口气。
五玩--合作演奏
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着独厚的条件。
合奏教学不宜一开始就严格按合奏谱演奏或加很多条条框框,应该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在交流中组合,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中提高,切实保护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以上是自己学习新课标的一些思考及日常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有句俗语说得好"懒妈妈带出勤孩子"。我们不妨也做回"懒"妈妈,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当然,我们必须为他们把好方向,干做幕后"导演",让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在音乐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吧!
我们的"课程标准"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课改"也还需要第一线教师继续探索,只有不断去探索,去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不断变化的时代和不断变化的音乐教育。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次讲话: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并努力为之奋斗。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中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    下一篇:音乐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