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高年级音乐课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20-02-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长沙市雨花区育新小学 邓红内容摘要对于高年级的感受与鉴赏教学,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形式的理解该达到什么程度?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以及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内容的描述与表现,教师该怎样把握其分寸?本文就这些问题做出了运用多种方式熟记音乐主题、比较之中了解音乐元素等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形式多样 音乐主题 对比 音乐元素 图谱 曲式结构等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感受与鉴赏是摆在首位的学习领域。为了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感受与鉴赏教学,广大音乐教师积极探索钻研,摸索出了许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图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然而,就我个人而言,对于高年级的感受与鉴赏教学,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形式(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体裁与形式和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三个层面)的理解该达到什么程度?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以及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内容(包括音乐的情绪与情感)的描述与表现,教师该怎样把握其分寸?这些都是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个难题,在多年的教学与积累中,我从中理出了一丝丝头绪,记录如下以便和大家探讨。

  一、运用形式多样的听赏方式,轻松愉快地熟记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是乐曲中具有特性并处于显著位置的音调,有鲜明的性格,多半富于歌唱性,易于记忆。感知乐曲的曲式结构,也往往是从对有关主题旋律的感知、记忆开始的,是从乐句、乐段开始的。就像看戏,要看明白就得先认识戏剧的主人公,再看在主人公之间展开的故事,幕起幕落、上场下场,到剧终时,情节内容及其各个发展阶段便已了然于胸,然后回味其中细节,方悟出其深意。音乐主题是整首乐曲的灵魂所在,记住音乐主题是精听曲目的首要目标。《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一学年记住2-4首音乐作品的主题。这一要求是音乐艺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学生将音乐艺术文化内化为自身音乐审美艺术修养的必要过程。

  记住音乐主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乐曲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对于旋律简单的主题,可采用读谱唱主题、用口琴、竖笛演奏主题;对于旋律较难的主题则可随乐跟唱主题;还可以用打击乐器参与主题的伴奏;还可以采取集中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多听音乐主题,或在课前播放已听音乐的主题,让学生抢答说出主题音乐名称;在欣赏中熟记主题,同时在课后也可采取多种形式记忆音乐主题。笔者曾听过《巡逻兵进行曲》一课,为了让学生熟悉并记住曲中两个情绪不同的音乐主题,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题一轻快活泼,但是每个乐句都是弱拍起,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让学生先听熟,再唱谱,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听的过程不是单一的,每一次的听都有不同的目的。第一遍静心聆听,感受情绪;第二遍敲击前奏的节奏为主题一伴奏;第三遍随着主题一的音乐在重拍处转方向踏步,分辨乐句,解决弱拍的难点;第四遍随琴划拍唱谱。连续四遍下来,学生已经将主题一牢牢记住了。主题二比主题一的情绪更加热烈,旋律更加复杂。基于此,教师没有重复主题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为主题二配上了符合其音乐情绪的歌词,让学生满怀激情的演唱,帮助他们熟悉主题二。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形式多样的学习中,孩子们很快就将两个音乐主题熟记于心了。再比如《阿细跳月》一课,教师让学生先整体听,然后让学生哼唱出现最多的几句旋律(即音乐主题),在整体听,说出主题出现的次数,然后又听辨每一次的乐器有何不同,就这样在一遍一遍的复习巩固中,学生牢记了音乐主题。只要熟悉和记住了音乐主题,就为后面深入体验和理解整首音乐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对比之中寻找音乐特征,灵活巧妙地了解音乐基本元素音乐表现要素是音乐作品的基石。《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由于音乐表现的要素很多时候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所以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感受与鉴赏教学是使学生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绪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比如笔者所听的《春》一课中,乐曲主题前三次出现后都插入一段风格不同的音乐,教师分别将这三段音乐截取,比较听辨这三段音乐的不同之处,并根据音乐带给你的感受给这三段音乐选择恰当的标题(电闪雷鸣——轻风微拂——鸟语花香),再说说理由。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发现三段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元素上的不同,并说出自己对各段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理解。再比如笔者听到的《巡逻兵进行曲》一课,在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也多处运用了对比法,通过对比,了解了乐曲的一些特征。首先,比较新课《巡逻兵进行曲》和熟知的《运动员进行曲》的异同,学生很快抓住了《巡逻兵进行曲》的风格与情绪特点。主题一与主题二的对比,学生了解到主题二的情绪更加热烈,是因为力度加强了,音调提高了。用随音乐拍手的方式,参与表现主题与连接部分,发现连接部分的节奏变得不规整了,加上旋律线的不断上行,增添了乐曲的紧张感,音乐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之,在不断的比较中,学生能发现音乐中速度、力度、音高、节奏等的变化,以及音乐要素的变化带来的情绪上和音乐形象上的变化,用对比法对学生了解乐曲音乐元素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比较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不能只是一味的听辨,还可以在随音乐动一动、画一画的过程中去比较,以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图谱教学化难为简,生动形象地感受音乐曲式结构德国指挥家,贝多芬交响乐诠释的权威,魏因加特纳曾说过: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清楚”地完成音乐作品的结构,此外,我不能做任何什么。音乐的形象可以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而音乐的结构则是固定的,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明确分析。对作品曲式结构的感知是对音乐作品整体轮廓的把握,以“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特征来看,曲式结构感知应放在认识、把握整个音乐作品的首要位置。一首乐曲,如果理清了其结构,掌握了主题的发展线索,就等于抓住了作曲家创作时灵感汇聚的过程,可以和作家曲一起去完成音乐作品。《新课标》中“感知音乐的结构”是对中学生的要求。但由于高年级的很多音乐作品段落之间的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在分段感知乐曲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时,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对乐曲的基本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当整体欣赏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图形(如:几何图形、点或线等)将音乐形象的描绘下来,那么整首乐曲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音乐图谱也称音乐结构图,即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征,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记忆效果。图谱教学法,就是用自己最明白最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音乐。用图谱法参与音乐欣赏教学,他的注意力要求高度集中,对于孩子们听懂音乐,理解音乐曲式结构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在学生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听全曲,首先用动作记录主题与发展部出现的次数,然后用符号记录主题与发展部出现的顺序与位置(相同的音乐用相同的符号),这样,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就将音乐的曲式结构表述出来了,也了解了什么是回旋曲。再比如《宜兰童谣》也是一样,熟悉了《丢丢铜》与《天乌乌》两首童谣的音乐后,再整体听赏管弦乐曲《宜兰童谣》时,学生也能很快、很清晰的用图谱记录下乐曲的曲式结构。像这样在思考中、在写写画画中安静的聆听音乐,不但能让学生熟悉音乐,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图谱记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曲式结构也变得很浅显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轻松的完成,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采用的方法得当,只要学生能轻松接受,让高年级的孩子们跳起来摘摘果子,也未尝不可。

  四、遵循学生身心特征,大胆自主地参与表现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情感的表达是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创造,再现音乐、内化音乐的过程。《新刻标》中提出: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因此,音乐情感的表达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朦朦胧胧的有一些羞涩感了,如果不能遵循高年级孩子的身心特征,一味的用舞蹈动作来参与,或者没有选对合适的参与方式,学生一定会因尴尬而手足无措,更谈不上对音乐有真正的感受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教师最难把握的。记得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金风吹来的时候》,她让孩子们随着音乐跳孔雀舞,除了个别胆大的有舞蹈基础的孩子能随乐勉强做几个动作,大部分孩子都是看热闹一样的望着别人,课堂气氛变得很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年级孩子开始变得束手束脚了,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愿意轻易出丑。其实,音乐参与的方式很多,比如在欣赏一些节拍较规整、节奏感强的乐曲时,可设计一些固定的动作参与表现音乐,感受乐曲节奏与节拍。或有规律的随着音乐左右摆动身体或手臂,或随着音乐节拍拍手或走踏步,等等。又如,在欣赏《巡逻兵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等音乐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也可以指挥动作参与表现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拍子、节奏,边聆听音乐边模仿指挥演奏,也是一种让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的较好方式。如在欣赏约翰·施特劳斯曲的管弦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时,可让学生随乐模仿指挥。还可以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在音乐欣赏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多认识乐器,听辨其音色,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如《阿细跳月》这首乐曲每一乐段就是一种或一类乐器,就可以边聆听音乐,边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戏剧表演动作、文字等来参与表现。在《巡逻兵进行曲》一课中,当听到前奏音乐时,有的学生说像集合的口令、有的学生说像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走来,所以,老师让学生用敲击鼓点和哨子的节奏来参与……当主题音乐响起时,同学们会轻快的拍手,或者踏起轻盈整齐的步伐……当连接部分的音乐出现时,有的学生表现出紧张的表情、有的扮演侦察员的神秘、有的甚至做出擒拿的动作……当乐曲接近尾声时,有的学生作挥手告别样、有的则把脚步轻下来、慢下来……总之,每个人在表达音乐情感时,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得到了升华。由此可见,只要参与的方式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们还是非常愿意参与,并乐在其中。

  五、鼓励想象突出个性,适时适度地诠释音乐形象同一首音乐,不同的人听或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心情来听都会联想或想象到不同的音乐形象。对于高年级孩子来说,无论是标题性还是非标题性的音乐,都不可将学生的思维过早的束缚在大家公认的音乐形象里。无论是什么音乐,教师在上课时都尽可能不要用画面,也不要过早出示标题。比如我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欣赏内容《天鹅》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能让学生能有丰富的动作进行参与表现,我在开始第一遍听赏时就在课件中插入了俄罗斯著名的舞蹈家巴甫洛娃据《天鹅》的音乐编排的芭蕾舞《天鹅之死》的剧照配合听赏,结果画面一出来,教室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调皮的男生开始起哄,别说表演了,听都无法进行下去,然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全都是跳芭蕾的天鹅。再比如《巡逻兵进行曲》一课,由于标题的过早出现,以及学习第二主题时曲调填词的运用,这些文字性的描述把学生束缚在了“巡逻兵”的形象中,使乐曲的教学过程过于具像化。我个人也有同感,在高年级音乐表现环节的教学中,用文字、绘画、色彩、动作等方式参与表现的方式只要运用恰当,都是可行的,但是像《巡逻兵进行曲》等形象非常鲜明的标题性音乐,可以在教学结束时才出示标题,介绍作品。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想象会更丰富。当然,有些作品的音乐形象往往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作曲家都把自己的创作置于社会和时代当中,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与自身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要想准确且深入的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首先就必须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只有了解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解读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从而理解作曲家的所思所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帮助孩子们理解诠释作品的音乐形象。

  不过,如此一来,教师的责任也更重,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掌握乐曲的主体方向,不可盲目肯定,也不能过于狭隘。这就必须要求音乐教师不断加强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的提升,以适应生活在超速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中的孩子们的需要。“音乐是灵魂的语言”,只有真正上好每一堂音乐课,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起来,孩子们也才能真正与灵魂的语言对话。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湖南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网音乐论坛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音乐课教学    下一篇:运用“感知—运动”的方法提高学生节奏能力的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