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音乐 > 七年级下册

神州音韵(二)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神州音韵(二)教案第一【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阳花鼓》。2.欣赏《幸福歌》、《洞庭鱼米乡》。【教学目标】1.在演唱体验和欣赏实践的动态解读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2.在学习和欣赏民歌时,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3.在民歌《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教学】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阳花鼓》。【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把握民歌《阳花鼓》的风格并能够表达。【教材分析】1.民歌《阳花鼓》《阳花鼓》又名《阳歌》,是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阳而得名。后流传到,被称为《打花鼓》。历史上由淮河流域经闹水灾,百姓迫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乞讨,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持小,挨家挨户边舞边唱。《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平世道,倾诉了生活的艰难。2.民歌《幸福歌》《幸福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天门民歌,由省歌剧舞剧院著名歌唱家桂英根据天门民间小调改编而成。此歌曲由桂英首唱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桂英带着《幸福歌》三次晋京,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毛主席听了《幸福歌》后连声称赞:“好!好!跟花鼓戏一样好听!”此后,歌曲与歌者不胫而走,一并扬名世。《幸福歌》的歌词简洁明了,从日出写到日落,概括地描绘了新社会新农村的新生活。曲调明快热烈,朗朗上口,极具感召力,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自豪喜悦的精神状态。演唱上特别注重言与音调的吻合,以突出鲜明的江汉平原风格。3.民歌《洞庭鱼米乡》《洞庭鱼米乡》是作者白成仁先生在洞庭湖区工作时,凭借亲身的感受,采用民歌《打锣咚咚》以及《朝拜香》的曲调,1959年完成这首歌曲的创作。歌曲情景交融,旋律高亢质朴,节奏自由,波音的加入让歌曲听起来,仿佛置身在千里水波之上。【教学准备】钢、多媒体、CD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接触音乐以来学习和欣赏了不少的民歌,下面老师哼唱几首,考考大家,它们分别是什么地的民歌?(教师哼唱)学生回答。二、学唱《阳花鼓》1.初听歌曲《阳花鼓》。教师:请大家猜猜这是种乐器?(出示双条鼓图片)学生:鼓类打击乐器。教师:这是双条鼓。通,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拿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也由此得名。双条鼓起源阳,又称阳花鼓。教师:聆听《阳花鼓》,此曲带给你们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回答。2.模唱曲谱。解决音准和切分节奏的演唱问题。3.填词演唱。强调歌唱的

 

神州音韵(二)教案
上一篇:斑鸠调课件    下一篇: 第四单元《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