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精品教案二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案课题14 故乡( 2 )第1-2一、教学目标理解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文字的深刻含义。教会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 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二、教学、难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2、理解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文字的深刻含义。三、教学过程(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第一: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 又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1.文学识(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树人,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2)背景链接本文写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 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2.生难字词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xùn)髀骨(bì) 嗤笑(chī) 瑟索(sè)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猹(chá)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写的是故乡的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第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精品教案二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教案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故乡 第1课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