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社戏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 社 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2.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法。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法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教学1.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难点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安排2 第一 导入(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 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1.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树人,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教。辛亥革命后,曾南京临时政府和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1936年10月19日病逝。2.知识链接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 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社戏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社戏    下一篇: 《社戏》学案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