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内容
1 社 戏 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词语的字音和字形。2.梳理课文的脉络,理清文章的线索。3.体会平桥村人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在社戏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惮( ) 絮叨( ) 怠慢( )撺掇( ) 踱( ) 凫( )蕴藻( ) 家眷( ) 吁气( )归省( ) 行辈( ) 偏僻( )宽慰( ) 嘱咐( )2.理解词义。(1)怠慢:(2)宽慰:(3)撺掇:(4)絮叨:(5)踊跃:3.文学识积累。本文作者 ,中国现代伟大的 、 、 。原名 ,字 ,绍兴人。著有小说集 ,散文集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2.文章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3.通读全文,思考:能否把题目《社戏》改为《童年》?为什么? 三、局部探究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心中是“乐土”?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戏前“我”遇到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双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众多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两个人,哪一个是详写的?他们两人都对“我”母亲打过“票”,对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你是怎样理解的?4.如看待双喜他们偷豆的事情?5.那夜“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作者为什么在结尾称赞“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四、揣摩语言1. 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结合下面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1)“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五、课外延展 腊 八 粥 冰 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 腊八粥。这腊八粥是 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 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
[ 下载地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