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语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目的1.深入体会周总理鞠躬尽瘁、密切联系群众、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伟大精神以及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比怀念、无限崇敬的思想感情。2.掌握这首诗运用的反复呼唤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说出它对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3.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的能力。教学设想这是一首抒情诗,可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并深入领会这首诗所抒发的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缅怀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训练中,有条件的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播放配乐朗读录音等,这样有利于提高朗读效果,并制造气氛,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字面意思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是教学这首诗的难点。可采用比较法并配以六幅画面的幻灯片,适当补充一些感性材料,来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敬爱的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不幸于1976年1月8日病逝,这时,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无限的悲痛之中。但是,万恶的“四人帮”却不准人民举哀,他们丧心病狂地攻击和诬陷周总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天安门事件”。同年10月,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于是,全国人民被“四人帮”压抑的对周总理的哀思之情,以排山倒海之势喷薄而出,至1977年1月,即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这种哀思达到了最高峰。成千上万篇悼念诗文汹涌澎湃而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板书)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抒情诗。2.教师有表情地范读,有条件的最好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情,初步感知全诗,并能分析全诗的整体结构。明确:全诗共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点题。第二部分(第2—8节),主体部分。第三部分(第9节),总结。3.范读课文。(1)分析题意。讨论后明确:以疑问句“周总理,你在哪里”为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当时周总理已经逝世一年了,诗人却还要问:“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什么?这不是一般的询问而是体现了10亿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思念和深情的呼唤。这个题目也为全诗奠定了“深切地怀念,热烈地赞颂”的基调。(2)教读第1节①指名朗读第1节,并说说应该怎样朗读这一节?明确:“我们的好总理”,“好”字应重读。“好”字是逻辑重音,又叫感情重音。重读这个“好”字,是为了突出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好印象,抒发诗人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后一个“哪里”不仅要重读,而且要显得急切。这种“反复呼唤”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在“四人帮”刚刚粉碎之后急切呼喊总理,倾吐她的悲、愁、怒、喜的感情。不是在特殊情况下不能用“呼唤”,更不能用“反复呼唤”。“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两个“想念”也是感情重音。迭用反复,倾吐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引发出以下四处寻找周总理的丰富想象,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破折号表示解释和强调。②学生齐读第1节后,要求学生概括这一节的内容,并说说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这一节可概括为“急切的呼唤,深切的想念”(板书)。这一节在全诗的作用:从构思角度看,奠定了呼唤、询问的基本形式,体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从抒情角度看,奠定了全诗“深切地怀念,热烈地赞颂”的基调。③教读第2节。诗的第二部分由第2—8小节组成,这七个小节有很多类似之处,教师只重点教读第2小节,其余各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①教师范读后做扼要讲析。这一节主要写“山谷回音”。诗人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强烈深沉的缅怀和思念移情于高山,不仅表现高山有知,而且借助高山衬托了周总理的高大形象,有助于开拓诗的意境。“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是山谷的深沉回音,连续反复的运用,有力地表现了周总理为人民辛勤奔波而献身于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他刚离去”,也暗示周总理离开人世不久,人民对他的依恋之情。“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描绘了周总理在革命征途上奋斗不息的豪迈气概和忠于革命的光辉一生。②朗读指导:“我们对着高山喊”,“高山”应读得高亢有力。“周总理”的“周”要重读,“理”字后面的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表达人民深情的呼喊。“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读时要满怀激情,语调昂扬,节奏鲜明有力。第2节的节拍是: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③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一节。(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第3—5节。要求找出这四节与第2节的相同点,明确以下几点:①这三节诗与第2节在形式上有何相同之处?明确:这三节与第2节属排比章节,诗的行数相同,节拍相同,构思形式相同。②这三节与第2节在修辞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修辞效果?明确:都采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地轰鸣”“松涛阵阵”“

 

九年级上册语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案
上一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周总理,你在哪里》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