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解读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初中教师网 九(1)班 伟  一、“不求甚解”解  在未解《不求甚解》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什么,这样做既对理解这篇课文有意义,又对讲解这篇课文有意义。我们不妨先看一看钟书先生关“不求甚解”的辨析:  林云铭……《〈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以穿凿附会失其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犹甫《春日怀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语较密,然亦道着一半: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因时因事而异宜焉。  (《钟书论学文选》,钟书著,展选编,花城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133页)  这是一很有趣味很有学术风格的辨析。  林云铭是清初顺治时的一名学者,著有《古文析义》。他认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不是不注重对书中的道理进行认真、深入的探究,而是不要作过分的“穿凿附会”的解释。其理由是陶渊明在《南村》诗中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很注重对书中的道理进行辨析,有了“疑义”便和朋友进行切磋。所以说,是很认真的,很在意求“解”书中的道理。在林云铭看来,陶渊明“不求甚解”是不追求过分的“穿凿附会”的理解罢了。林云铭的解释也算一家之言吧!他的理解有他的道理。  钟书不赞成林云铭的辨析。先生巧妙地以甫的诗句来解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和林云铭提到的“疑义相与析”。所谓“不求甚解”,就是甫《漫成》诗句所云——“读书难字过”,即不要为某些个别的字句所绊。而“疑义相与析”犹甫《春日怀白》诗句所云——“重与细论文”,与相知的好友细细讨论,这里强调的是“细论”。钟书以诗注陶渊明不同的说法,以诗证文,不但显得风趣活泼,而且为陶渊明找到了同伴同道,似乎在说:“瞧!这些大诗人都是心心相通的呀!”为陶渊明既言“不求甚解”而复言“疑义相与析”作了辩护。  钟书先生的解释并未终结诗,下面他又以近代西大哲学家培根的话再与陶渊明的读书法进行印证——“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培根认为有不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但先生对培根亦有批评,认为他对“不求甚解”理解还不辩证,虽然培根所论较为“密”,不过只是说对了一半。所以,又补充道:“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  这样,“不求甚解”就应从两面实践之,应用之:其一,读书要求通大

 

《不求甚解》解读
上一篇: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下一篇: 不求甚解朗读mp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