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数学 > 八年级上册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法.2.过程与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难点1.: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点C,交OB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AC=DC∠1=∠2BC=CE∴△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评析】证明分别属两个三角形的线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案
上一篇: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SAS)教学设计    下一篇: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教案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