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体育计划总结

浅析农村初中排球运动员不稳定心理现象及对策

所属栏目: 体育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6-03-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随着中学生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在比赛中愈加变得重要。农村初中排球队员在比赛中出现影响比赛成绩的不稳定心理尤为突出。教练员应了解各阶段的不稳定心理现象,从平时训练,比赛前夕,比赛期间加以分析与预防,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完成对农村初中排球队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关键词:农村初中  排球运动员   不稳定心理  对策

  不稳定心理是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是学生在完成体育教学训练比赛过程中,特别是在较高难度或有较强对抗性时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在中学生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往往因为内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情绪异常、烦躁、胆怯、意志消沉、反映迟钝、自控力减弱等现象。不稳定心理的产生不仅影响运动员对运动技术的正常发挥和运动成绩的真实体现,还会由此发生运动损伤。因此,有效的分析及预防初中排球运动员不稳定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连续几届萧山区中学生排球运动会上,多个农村中学球队的比赛状态及比赛各阶段的表现可以看出:不稳定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导致球队成绩不理想或比赛失利的重要因素。竞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是由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综合因素所决定,即是受整体竞技能力全面均衡发展所制约。在现代重大国际比赛中,运动员依赖某一特定的竞技能力(如良好的形态条件,或突出的力量素质,或熟练的技巧)取得胜利或名列前茅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如果竞技能力的某一决定因素水平偏低,则会限制其总体竞技能力的提高及发挥。这就是日本根本勇所制作的“水桶模型”所要形象地表达的关系。可见,在其中,心理因素是“水桶”桶面的重要一侧。

  一、排球运动员的主要心理素质

  不同的运动项目,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个性,选择针对性强的心理因素,对运动员施加强化训练。排球是集体竞赛项目,“心理品质”即体现运动员的个性能力,又体现整体结构的能力,只有排球运动员个性特征达到最佳表现,才能实现整体结构的最佳组合,产生强大的战斗功能。

  排球运动中的主要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意志品质和情绪稳定。

  (一)意志品质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的强弱是不同的。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就是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具有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等特点。

  排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1、主动性;2、独立性;3、顽强性三方面。主动性、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自信、好强和不服输;二是能独立思考有主见,敢于承担责任,对比在比赛中所担任的职责抱创造性态度。顽强性则表现在:为实现动机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困难。

  排球比赛中所要求的各种心理能力都要通过意志行动来表现,意志坚强应是运动员精神的典型特征。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对比赛胜负起着重要作用。意志品质产生人的毅力,意志品质强者能在比赛落后时不气馁,失败时不泄气,在激烈紧张中勇敢顽强,全力拼搏,发挥出超常的技术。然而意志品质薄弱的队员在比赛双方咬紧、体力消耗大的情况下,会变得信心不足,整体不协调,快速变慢速,勇敢变拘泥。表现出心理紧张,拼劲不足;有的求胜心切,产生急躁情绪,忙中出错;有的甚至连罚球时命中率都很低。这都是由于比赛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障碍,不能恰当处理,意志不够坚强的表现。意志品质为人的气质、性格的综合表现。因此,加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训练,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是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情绪稳定

  运动员最佳心理状态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最佳情绪状态。排球运动员的临赛心理状态更是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它是影响动作效果和比赛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心理学上,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和挫折四种。运动员的情绪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1、情绪的强度高,即情绪紧张处于最高水平;

  2、情绪的变化多样,即情绪体验五花八门,各种各样;

  3、情绪的两极分化,即表现为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的对立。

  情绪有一重要特点,就是情绪必须适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局面处于被动。当出现某种不利的情况时,人们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不正常的反应,会导致情绪紧张、动作失常、减弱活动效果;另一种是正常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上,而不受其它事物的干扰,从而提高活动效果。运动员必须正确对待不利因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证技、战术的正常发挥。

  从心理情绪看,情绪受自身兴趣和性格的影响。排球比赛成功的强烈愿望常常激励着运动员,但有时又不能摆脱失败的消极情绪。比赛中,运动员的情绪随比赛的起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运动员行动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应激和挫折是排球运动员主要的两种情绪状态。

  大赛中运动员表现的行为异常,如动作变形、心神不定、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改变、运动效能下降等等,都是一种过度应激的表现。过度应激时的消极感受掠走了他们的心理能量,往往导致失败的结局。过度应激往往是在某种较强的刺激作用下发生,它引起运动员的情绪被动。

  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有些运动员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训练或比赛成绩下降,因而产生消沉、失意、悲观的情绪状态,这就叫心理挫折。引起运动员心理挫折的客观原因:如训练或比赛中受不到重用,队员之间及队员与教练之间的人际关系发生冲突,裁判不公正及伤病等等。主观原因包括:个人的需要与运动队集体利益矛盾,技战术水平及场上的角色不匹配,自己所定的成功标准不能实现,事先的行动计划失败,性格较弱及挫折忍耐性差等等。

  在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随时随地都可能碰到挫折,但挫折并不都对心理和行动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它能对自己锻炼坚强的意志、创造性解决问题,提高技战术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果运动员所遭受的心理挫折过分强烈,则可引起运动员的情绪低落,降低训练比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成绩的提高,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其消极影响的一面。

  二、排球运动员不稳定情绪的表现

  1. 赛前表现:对比赛抱消极逃避态度,对自己运动能力产生怀疑,坐立不安、睡眠失调、食欲不振,过多的假想比赛进程,刻意的去注意比赛对手。

  2. 赛中表现:求胜心切、兴奋点缺乏、动作不协调、动作质量差、技战术发挥不稳定。在中学生排球比赛中,各队间的绝对实力相差不大。然而,农村初中队员的心理状态常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片面的心理暗示对手实力强,害怕承担责任,患得患失等。并且多数农村初中排球队员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比赛会受到灯光、器械、场地的布置、观众的倾向性、裁判的判罚尺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生理、心理的戒备状态,注意力分散,心理负担加重,相互埋怨。进而使技战术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3. 赛后表现:比赛结果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胜利者会主观的高估自己,轻视他人,对比赛间隙不屑,容易产生懈怠、疏忽、松懈的状态。而失败者的心理更容易表现为:埋怨、。急燥、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这些表现,在初中生排球运动员中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运动员中,不稳定心理的表现更应及时的对其分析和预防,以防止不稳定现象的出现,或者在其出现后减缓它的程度。

  三、比赛时的心理训练

  (一)赛前心理训练内容与方法:赛前心理训练的任务是为比赛作好心理准备,克服心理的不适应性,提高比赛的自我调节能力,为比赛打好心理基础。赛前心理训练内容包括:

  (1)了解比赛双方队员技术、战术、个性和心理状态的基本特点,制定赛前心理训练的具体任务和实施大纲。训练大纲应从对方队员情况和假想对方可能采用的战术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结合我方战术和人员部署以及队员相互关系,心理默契、可享受的心理负担的实际等来确定心理训练的内容。双方的心理影响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战术。教练员若能够分析透彻,掌握双方的心理倾向和战术意图,作好充分心理负荷的准备,就能处于主动的、优势的地位,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增强抵御对方心理压力的能力。

  (2)针对运动员心理现状进行模拟比赛的心理训练十分重要。模拟比赛由于近似正式比赛的环境条件,不仅可以从中提高技术动作、战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的适应力,而且可以借此进行集体的心理训练。在模拟比赛中,应着重训练本队队员对比赛形势的心理适应性,提高彼此的心理配合,调节能力。对在模拟比赛中暴露的心理障碍,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调节措施加以纠正,进行修补训练。在模拟比赛中尽可能记录和收集各种心理反应,并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心理调节试验。要突出心理训练因素,着重心理调节,加强心理指导。

  (3)教练员应针对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主要心理障碍进行专门性心理训练即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别训练他们学会自我放松调节、集中注意力的调节和进行自我控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心理优势,树立克服心理障碍的信心,以长补短,发挥心理机能本身的主导调节的作用。

  (4)准备好心理调节手段。在比赛前应充分预料比赛中的情况,制定出应付各种情况的心理调节手段,并认真进行学习,达到熟练掌握,以备比赛时应用。心理调节手段的储备要有针对性,以备比赛时应用。心理调节手段的储备要有针对性,以防比赛中的措手不及,这是带有战略性的心理训练措施。

  (5)抓好比赛时意志品质培养与教育,其中包括比赛信心和战术思维等方面的心理训练。比赛时运动员的最佳心理状态是由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以一般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良好的专项心理素质,通过全面的实战型的心理训练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素质结构,单靠运动员的个别心理素质因素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和取得比赛胜利的。为了正确判定运动的心理素质,在赛前可用心理测量手段检验各项心理指标,从而为培养比赛的最佳心理状态提供客观依据。

  (6)作好适应比赛环境的心理训练。在接近比赛的时期,安排运动员到近似赛场的地方去现场训练是很重要的。但仅仅靠对自然环境的消极适应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如采用主动睡眠法,营造比赛环境适应法、气功健胃消化法、性格训练法等,主动改变生活、训练和心理习惯,加强自我主动的调节,以缩短适应的过程和提高运动员之间性格矛盾的适应度。

  (7)赛前储备力量的心理训练。赛前力量的储备,是心理训练的重要任务,没有足够的力量储备,运动员就失去了竞赛的物质基础。在赛前要适当调整运动训练负荷、增加营养和休息,开展娱乐活动是积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的措施,同时还需要采取心理训练方法,减少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其中赛前做好心理放松训练是消除心理负担、储备力量的关键。不能单纯依靠自然的休息,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调节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二)赛中心理训练

  (1)比赛场上的心理调节训练。比赛中心理训练的任务是发展和维持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并根据赛场双方心理状态变化发表情况,采取心理调节手段。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大量的,如由于对方改变战术,往往会引起运动员心理上的不适应;又如在比赛中,当双方的比分交替上升,赛场形势变化较大时,运动员会因此造成某种心理障碍等。这就要求教练员随时了解运动员内心变化的情况,并准备好各种心理调节手段以备随时运用。如果每名运动员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教练员只需作适当的提示。这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训练,特别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形成特殊的心理关系。

  临场心理调节的一些举例:

  ①临场运动情绪的调节─-提高或降低强度,改变消极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等;

  ②临场排干扰--排除临场外来干扰,主要是专项技、战术动作和配合的专门化。

  ③知觉调节--对专项的球感,节奏感和配合的时机感等知觉练习或表象记忆。

  ④战局恶化时的心理应急性调节--采取果断决定,运用已备策略、战术等等;

  ⑤身心疲劳时的“忍阈”调节--降低伤痛敏度、改变注意焦点,分散恐惧情绪等。

  (2)赛场身心恢复训练。比赛是对运动员身心力量的考验,运动员的体力的脑力都消耗极大,特别是那些两队实力相当的比赛场次,其消耗量更大。因此,在比赛过程中,利用比赛间隙进行体力和脑力恢复是非常重要的。教练员必须适时采用心理调节措施,如精神放松和注意力转移等,来加强运动员心理能量的恢复训练,这是坚持比赛并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三)赛后心理调整的方法

  (1)身体、技术、心理的全面恢复。一场比赛,身心力量消耗巨大,随着自身能量供应的不足,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质量都会因此而降低。所以,赛后的心理恢复训练是全面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要结合具体对象特点及身心技术和战术变化情况进行,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

  (2)赛后紧张情绪的解除。伴随着比赛而产生的运动情绪,并不随着比赛的结束而消失,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冲动情绪常会延续到赛后,如比赛失败而迁怒于人,推卸责任;也有因比赛胜利而得意忘形,听不进善言的劝告,视提意见者为妒忌,或因受表扬而骄横等。这种紧张情绪的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不仅继续消耗运动员的身心力量,并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而仍陷于自我陶醉之中。解决赛后遗留的紧张情绪,可用放松,注意转移,改变认识等方法。总之,要采取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措施,不能放任自流。

  (3)赛后自我形象的修整。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形象随着战局变化而变化,胜时容易夸大,过分美化自己,以理想代替现实的自我形象,败时又会缩小,歪曲自己的形象,缺乏客观的、真实的评价。赛后自我形象修整的任务于:在头脑中重新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除去不真实的成分;对自我形象中的长处与不足,要使前者发扬,后者抑制;同时不断地在实战中树立新的理想的发展形象,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断向上,全面发展。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想象演习法、想像训练法等,前者为整个自我形象的内心表演过程,后者是对形象中的个别成分进行修复训练。

  培养农村初中排球运动员的比赛心理意识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排球训练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排球不仅是一项体力比赛,也是一项心理活动的比赛。因此每一个农村初中排球队员都应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比赛心理才能发挥自身的技战术,充分体现团队的拼搏精神,缩小城乡初中之间的差距,增强比赛观赏性,真正达到共同进步,健康发展的比赛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趣味性    下一篇:浅议体育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
推荐资讯